《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下)(13)

时间: 2007-08-02 20:51    来源:    佚名     点击: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安贫乐道的世界观的框架里,虞博士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极高明道中庸”。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已经成为至高的人生准则。中庸之道也是虞博士性格的核心,他一方面既不像范进、周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富贵,受利益驱动,另一方面,他又不像杜少卿对科举制度和人物嫉恶如仇、恨得要命。他是持中的态度,不对功名富贵耿耿于怀,也始终不放弃举业,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都做。他不追慕做官,但也不拒绝做官,他以仕代农——做官代替种田,活着总得吃饭啊;欲而不贪——有欲望而不贪婪。他既不是追权谋利的禄蠹,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是个平凡人物,他只是襟怀冲淡,真实本色,做到儒道互补。

儒家要入世,道家讲超脱,这二者看起来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人生的两种需要,所以儒道互补是必然的,一个人要干事业、做事情,必须要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但是作为一个自然人,要求人相对独立和自由,要求超越社会的繁琐事务,以求得心态平衡。一般说得意的时候是儒家心态,失意的时候是道家心态,我过去也是这么认识的,现在我进一步觉得这不仅是得意失意的问题,这是人生的两个方面,人的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人在世上总得做事,但也要有超越,能进得去也要能出得来,钻得太深而跳不出就像范进、周进那样了,要能跳出生活站在更高的地方俯瞰生活,这样才有余暇来品味美好的人生,这时才有艺术,才有好的作家作品。虞博士就做到了儒道互补,求得了心态的平衡、平和。

虞博士有一次看见一个农民跳水自杀,如果要写虞博士英雄行为的话,这是个好机会,可是没有。虞博士嘱咐船家去救人,把这个农民救起来以后问他为什么自杀,农民说我父亲死了,没钱下葬。虞博士悯其孝心,就资助他葬了父亲。面对这情况,如果是吝啬汉,一毛不拔,我救了你了,你自己走吧;如果是杜少卿,又会倾囊相助。虞博士都不是,他没有一毛不拔,也没有倾囊豪举,是量力行善,老老实实的告诉被救的农民说我这里有十二两银子,是坐馆的酬金,但是我不能都给你,我还要留作几个月的伙食费,家里生活开支,我送你四两银子,你回家买棺木下葬父亲。虞博士的作法很适中,无过无不及。后来人家问他姓名,他也如实回答,压根也没有施恩不望报做无名英雄的想法,一切都很自然,仿佛是性之所至,天性的流露,毫不留意,这种清醒冷静、天人合一、灵肉合一的中庸心态不重欲、不狂暴、不分裂、不惨厉,但也没有崇高的悲剧精神,缺乏冲破平衡宁静、发愤追求的内在动力,一切是平淡、平和的,连作者写虞博士的文笔也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