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思想中的身体与修行 (2)(6)

时间: 2006-10-10 09:41    来源:         点击:
24、参BryanS.Turner:《身体与社会》,同前,第26-29页、68页及96页以下。但Turner未能深透地理解基督信仰的身体观。其实,基督信仰视身体为灵魂寓居的圣殿,这种理解是不能简单化约为对身体的贬抑的。25、参BryanS.Turner:《身体与社会》,同前,第14页。26、舍勒和韦伯(M.Weber)、西美尔(G.Simmel)等人的类似论断,在思想渊源上都来自尼采(F.Nietzsche)。参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同前,第24-25页。27、参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同前,第349页。28、刘小枫:〈“用身体信仰”?〉,见氏著:《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477页。29、需要说明的是,身体与肉体的概念有所不同,肉体(flesh)单纯地是生理性的躯体,而身体(body)还具有实践、文化和社会的内容,肉身的意涵则游移于两者之间。30、语出张志扬:《缺席的权力——阅读、讲演与交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30页。31、先儒对人之心、情、才、力的统一观照和直面肯定,被理学改造成对理的尊崇和对心、性之形上品质的强调,而先秦儒学面向历史、社会、文化的充实内容、刚健品质和生动风格,也被化约为返观内在的持敬、守静的定性。这一内敛化过程伴随着生命意志的委顿和对血气身体的压抑。当然两者之间不无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先秦儒学(包括道家)对形躯、欲望之身也并非无保留地肯定,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但宋明理学确是将隐伏在先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强化到了极致,从而在思想品格和风貌上都呈现出迥异的景观来。32、参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3月,第542页。33、参JohnO’Neill:《身体形态》,张旭春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34、参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同前,第541页。35、参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第8-9页。36、当然,所谓西方与中国,只是在问题意识和文化类型的意义上而言。中西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二元景观下的所谓“中西之争”,其实是人为的虚假问题。37、刘小枫:〈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这一代人的怕和爱》,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48页。38、当然,就中国思想的主流来说,依然是言心重于言身,但正如蔡璧名指出的:“中国传统中儒、道二家的工夫论,均是著落于‘心’上,但无论是儒家的‘正心’、‘尽心’,道家的‘心斋’、‘坐忘’,其工夫的完成,必相应于体貌形躯的变化。”参蔡璧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1995,第11页。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种“肉身性”确非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性的身体,恰恰相反,对个体性身体的忽略或扭曲、抽空与拔空,倒显得是中国思想的某种根性。那么,这种忽略与扭曲是否是思维-认知模式中的一种定势?这种定势是否表征着思想在体质、体力上的某种贫乏?汉思想以“身心互渗”、“身心一如”为修持的高境,但心性与身体的断裂、理念对肉身的压制却是其另一重要的面相,这一悖反现象的根由何在?汉思想的“肉身性”何以不能在现实层面落实为个体意义上的身体?这种矛盾与悖反如果具有文化基因的性质,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民众思想-意识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要作出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性解答的。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