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文化精神(5)

时间: 2008-04-28 10:32    来源:    周建平 中华文史网     点击:

 

自汉以来,特别是儒家独尊以来,在大统一的封建政权的庇护下,儒学开始了它垄断思想和专制文化的里程,如同它在其后的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在汉代,儒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变得沉滞繁琐和缺乏活力,终于走向了谶纬迷信的末世衰途。玄学谈玄析理,解玄析微,挥洒张扬,海阔天空,体现了理性思维的智慧美,抽象美,也体现了人性的摆脱局促狭隘、向往洒脱广大的超越品性。哲学思想领域的这种事物理路,使魏晋人的审美对象从外在纷繁的现象转向对内在本体的审视,对于可见之形的品评演变为对超乎外在物象的内在的精神性考察。如描述当时的名士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1]而书圣王羲之则是“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充分展现了其时人们的那种“重神理、遗形骸”的审美精神。外型丑陋的温峤也是“标俊,清彻英颖”,可见,他们对于人物品藻全不在人物的外观而在人的内在精神,在于对人的那种无法外形化的内在的“无”的把握。所谓“神姿、神貌、神明、神气”,所谓“风韵、风姿、风尚、风格、风气”,真正是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然而,这种“无”在理性和思辩的世界中,在抽象的思维中,它是那样的真切,以至于要是没有它,人不过是徒具躯体的外壳。这种贬拒、超越外在形象,摆脱道德实践性和政治实用性,从人的本体精神去把握人格美的真谛,正是魏晋人对于人性认识的重大贡献。

     

与此相对应,魏晋人摒弃外物羁绊,追求率真人生。他们率性而为,不事修饰,不带面具,真心真情,敢歌敢哭,表现出了那种如风之飘,似水之流的大化逍遥的风流气象。如阮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赉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2]爱恨之间,何尝半点虚饰?“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2]情之所系,一哭而快,何惜男儿泪?还是这个“性至孝”的阮籍,“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而临决,直言穷矣,举声一嚎,而又吐血数升”,[2]爱母情真,一至于斯!在阮籍那里,酒肉何尝是酒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名重一时,那么他们自身是如何看待其书法的高下优劣呢?“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哪得知?’”(《品藻》第七十五则)献之并不认为自己的书法不如父亲,毫不躲闪辗转,虚伪作态,而是直截了当的“外人哪得知?”表达了对于自己的自信和认同。无独有偶,当有人问及羲之,说到有些人认为羲之不及献之时,羲之也是直截了当地加以否定,“殊不尔也”,父子俩的回答相应成趣,言为心声,魏晋人的率性真情可见一斑。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