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学”面临重新定向吗?(6)

时间: 2007-08-02 20:51    来源:    佚名     点击:

“中国古典学”的重新定向

2006年10月,由文史哲编辑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华书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上古史重建的新路向暨《古史辨》第一册出版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两派同台唱戏,展开了近几十年来的首次正面交锋。在这次会议上,作为“走出疑古”的健将之一,谢维扬对“古史辨”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对古史辨价值和意义的评价是以前文章中所没有的,也就是说他这篇论文有纠偏的意思,而其所纠则很不一般。文章开头即引用裘锡圭的观点,肯定中国古典学的第一次重建是从古史辨开始的,并且把这次重建纳入到“中国学术近代化”的进程中,肯定其“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历史性影响是积极的”,“是促使中国古史研究‘近代化’的功臣”,“也是顾颉刚先生,以及众多疑古学者对于中国学术的最大贡献”。但是,谢先生的评价有一个基本立点,就是古史研究及其史料学基础问题。他强调“《古史辨》疑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正是试图为建立近代意义的中国古史研究寻求合格的史料学基础”,文章中无论多高的评价,都始终不出“史料学范畴”。谢先生自己也承认这是他整篇文章的“基调”。和那些把“古史辨”疑古与晚清今文学混为一谈的人相比,谢先生对“古史辨”的“近代化”定位是了不起的见识,在“走出”群体中无疑是一个突破。谢维扬的这篇文章也发表在近期的《文史哲》杂志上。近期的《文史哲》还刊登了“走出疑古”另一健将江林昌先生的文章。江先生文章最大胆之处,是认为今天的考古发现已能证明“五帝”的存在了。

按照林沄的说法,“走进疑古时代就很好,不用走出来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1926年提出的“四个打破”,是对传统古史观决裂的宣言书,“是应该在今后研究中国古史时继续坚持的”。他还指出,“从古史辨派开创了疑古时代之后,中国的古典学,实际上就逐步进入了疑古和释古并重的古史重建时期。这种重建是以对史料的严格审查为基础,把古文献和考古资料融会贯通而进行的。因此无须另立一个释古时代,或另称考古时代。由于这个古史重建时期永远要保持对文献史料严格审查的精神,所以提‘走出疑古时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代表信古回潮的错误导向。”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