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初探

时间: 2008-01-18 16:40    来源:    杨立新     点击:

江淮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初探

  杨立新   

  江淮地区地处长江下游的西部,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十分密集,是探索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从现有考古资料看,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经过漫长的发展,至五、六千年前逐步开始向文明的过渡。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过程。本文就江淮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有关问题试作分析,谈谈粗浅看法。      一、文明化进程的经济基础      江淮地区史前稻作农业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侯家寨文化时期就已存在 1 ,并在当时的氏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渔猎和采集经济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家畜的饲养、纺织等都已出现。尽管如此,当时的生产力还是比较低下的。

      经过缓慢的发展,大约在距今5300年左右,江淮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氏族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 

 (一)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此期的生产工具除原有的石斧、石锛、石镰外,新出现石铲、石刀、石锄等。尤其是石铲,宽大扁平,刃口较利,可大大提高掘土效率。同时,石器的造型也向大型化、规范化、精致化发展,并根据用途分工不同而专门化了。工具的改进和用途专门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也是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这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由粗犷型而细化,推测当时已普遍采用耜耕和锄耕技术了。二是农业产量的提高。农业的产量,与种植面积、农作物单产量、生产工具的效率,以及气候等因素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大量新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与改进,表明当时的农业种植面积在扩大,而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的单产量。薛家岗文化的大型多孔石刀的出现 2 ,则与当时的农业收获量提高有关。而此期新出现的用于储存粮食的大陶缸,以及陶杯、陶盏等饮酒器皿,则说明当时已有多余的粮食来储存、酿酒,这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粮食收获量较之以前有大大提高。三是家畜饲养已比较普遍。如凌家滩3 、薛家岗、望江黄家堰 4 等遗址内,有用猪下颚骨随葬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的家猪饲养量较大。此时渔猎和采集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大自然的赋予,人们仍然从中摄取食物作为氏族经济的补充,丰富食物链。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