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对平王掘墓鞭尸报复是否过分?(8)

时间: 2011-09-01 14:37    来源:《名将之死》    张锐强     点击:
  和谈请求被无端搅局,文种只得灰溜溜地回去。当天夜里,他再度来到吴军大营,带着丰厚的礼物,还有美丽的越国少女。不过,他的目标可不是伍子胥,更不是夫差,而是伯嚭。彼此见面,文种首先奉上金银玉器和美女,然后对伯嚭说:“贵国如果一定要灭掉我国,我们大王只好杀掉妻子,烧掉宫殿财宝,然后逃往楚国。果真那样的话,贵国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不过是一片废墟!不如留下我们,给贵国作为臣子,我们好替你守卫南方!”   打动伯嚭的,自然是珍宝美女。当然文种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给了他下驴的顺坡。他于是找到夫差,说服他接受了越国的请求:撤兵回去,留下勾践,不灭越国。   消息传开,伍子胥是什么反应呢?我们看到的,又是掘墓鞭尸时的涌动激情。史书上的原文是:子胥大怒,目若夜光,声若哮虎:“此越未战而服,天以赐吴,其逆天乎?臣唯君王急剬之。”越国未经血战已经服软,这是上天赐给吴国的机会,怎么能逆天而行呢?请大王赶紧急刹车!   然而夫差就是要逆天而行。子胥的强烈谏阻,如同一拳砸到棉花包上,丝毫没见效果。确切地说,效果还是有一些,但都是负面的。不久你们就能看到。   二十年前应付高考作文时,死记硬背过很多东西,其中就有这么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说的是项羽,下联说的就是越王勾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勾践跟伍子胥,主要特点非常相似: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都能忍辱负重。子胥可以“膝行吴市,吹箫乞食”,勾践身为国君,做得更加决绝:他像奴仆一样,侍奉夫差整整三年。夫差上下马,他都跪倒在地,给他垫脚。据说有次夫差生病,他还亲口尝了他的粪便,以判断病情。   经过伯嚭春风化雨般地持续美言,勾践好不容易才取得夫差的信任,得以回国执政。按照道理,稍微喘息一下,找找为王的感觉,未为不可,但是他没有。吃饭只有一道蔬菜,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不仅如此,就连睡觉都不铺席子,直接躺在稻草上。为了不忘记过去的屈辱,他每天吃饭前,都要舔舔苦胆。   这就是所谓的“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隐忍不发,一点点地为越国疗伤止痛,实力逐渐恢复。夫差屁股下面的这座火山,能量不断蓄积。   客观地说,夫差接受越国的投降当然是战略上的失策,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当时,北上争霸对各个国家的吸引力更大。越国再厉害,也不过是个蛮夷小国,远离当时的经济文化核心区域中原。唯其如此,听到齐国内乱,国君被大臣杀死的消息,他立即决定,再度北上伐齐。   自然,伍子胥还要唱反调。他说:“勾践每天食不重味,吊死问疾,是想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害。越国对于吴国,就像人们心腹上的病灶,而齐国充其量不过是癣芥之疾。大王您怎么能舍近求远呢?”   伍子胥为什么能把勾践看得那么透彻?因为彼此有相通的脾性。夫差为什么执迷不悟?因为他还拘泥于当时的形势。《史记》记载,齐悼公被杀的消息传来之后,他在军门外痛哭三天,以示哀悼,然后起兵,取水路伐齐。他跟齐悼公既非亲属又非朋友,哪儿来的那么多悲痛?当然都是做给人看的,为了强调自己出师的正义性。所谓吊民伐罪。   之所以说夫差还拘泥于当时的形势,就是因为这一点。春秋时节,礼仪为先么。而伍子胥的见识,则早已超越当时的时代。超越者固然有御风而行的强烈快乐,但更多的时候,恐怕还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很有讽刺意义的是,齐悼公被杀,跟夫差还有某种联系。因为就在上一年,吴国联合鲁国进攻齐国的南部,齐国内忧外困,大臣趁乱杀了国君。而吴军进攻齐国,很大程度上是一桩外交阴谋,其主谋,则是大名鼎鼎的孔子,以及他的高足子贡。   怎么回事呢?   当时,齐国的田常专权,但周围还有强大的鲍氏、高氏家族,田常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为了提高个人威望,他决定攻打鲁国,建立军功。孔子是鲁国人,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就派子贡出去游说。   子贡首先跑到齐国,找到田常说:“鲁国的城墙又薄又矮,土地又狭又浅。君主愚蠢不仁,大臣虚伪无用,士兵和百姓都不愿意打仗。这个国家不好对付啊。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它的城墙高大厚实,土地广阔肥沃,将士骁勇善战,粮草充足,武器精良。这个国家比较好打!”   田常的脸儿都快气白了。军国大事,怎么能如此幽默?他说:“先生让我放弃容易打的,却把难打的推荐给我,这不是成心害我吗?你到底什么意思?”子贡说:“这您可错怪我了。我听说,忧患在内部就要攻打强国,忧患在外部要攻打弱国。如今您的忧患在内部,三次想加封都没有成功,因为有很多人反对您。如果您攻打鲁国,大胜而归,齐国的君臣就会骄傲。人一旦骄傲,就会把别人不放在眼里。虽说是您的功劳,可时间一长,谁还记得?君主骄傲会对臣下放肆,大臣骄傲就会与您争权夺利。这样您要想在齐国立足,势必很难。不如攻打吴国。吴国强大,败了不会有人怪罪,还能让齐国君臣收敛锋芒。”   田常想想,觉得有点道理,就说:“话是这个话,可我已经把矛头对准鲁国,突然转向吴国,难免会引起国君和大臣的怀疑与指责呀。”子贡要的就是这话。他立即说道:“这个好办。您先按兵不动,我到吴王那里,说服他们出兵援救鲁国,您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迎击他们了吗?”   子贡辞别田常,马不停蹄地一路南下,到了吴国。他对夫差说:“齐国要去攻打鲁国,它肯定能打赢。那时它就会跟吴国争霸。如果您发兵救鲁,既能赢得美名,又能击败齐国,在诸侯中树立威信。这样的好事,我想您一定不会推辞!”夫差说:“我倒是想这么干。可是越国在我背后,整天操练人马。如果我北上攻齐,越国趁机抄我的后路,那可怎么办?还是等我安定了后方再说吧。”子贡不慌不忙地说:“到那时候,鲁国早已被齐国削平。如果大王讨伐越国,天下的人都会说您畏惧齐国的强大,只会欺负弱小的越国;如果你肯出兵救鲁,天下都会服气您的勇敢,而臣服于您。至于越国,我有办法让他们不但不打吴国,还会出兵帮助您北上伐齐!”   子贡简直就像个陀螺,四处转悠,一眨眼又跑到勾践跟前。子贡是谁,孔子的高足。所以勾践非常恭敬地到郊外迎接。他深深对子贡一拜,说:“我们这里是蛮夷之国,荒凉偏远。先生您怎么会委屈自己,到这里来呢?”子贡说:“我刚去过吴国,劝吴王伐齐,可他却担心您在背后袭击。如果您没有此意,而让人心生疑虑,那未免笨拙;如果您有这个打算,却不能保密,那未免草率。现在吴王要来攻打您,越国麻烦大了!”   勾践一听非常着急,赶紧询问对策。子贡说:“这个不难。您不妨请求跟他一齐讨伐齐国,这样定能消除他的疑心。如果他败了,是您的福气;如果侥幸得胜,会更加骄傲,为了称霸,还将攻打别的国家。这样早晚有一天,国家实力会大大削弱。反正无论怎么样,对您只有好处,没有害处!”   看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孔子培养出来的,不光有道德高尚的学问家,还有子贡这样经世致用的外交家。   反正当越王勾践表示,愿意带领三千人马,追随夫差伐齐时,夫差已经彻底失去警惕。他随即带领吴军乘坐大船,取道水路,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进,最终在艾陵一带,大胜齐军,俘虏了几百辆兵车。夫差非常高兴,就派出使者,逼迫齐国签订城下之盟。他说:“我听说齐国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所以过来看看。没想到你们在芦苇丛中埋伏有军队,我军找不到安全集结的地点,只好布阵设防,结果擦枪走火,略微伤害了齐军。现在希望咱们能够讲和结盟!”齐王派人回答说:“我国远在北方边境,并没有越过国境的打算。没想到您越过长江和淮河,不远千里,前来进犯我们的领土,杀戮我们的人民。所幸上苍保佑,我国不至于倾覆。现在大王您要求讲和,我们怎敢不从呢?”   臣服了齐国,又在鲁国邹国跟前耀武扬威一番,夫差随即带领大军,返回吴国。大军远征获得胜利,夫差心里自然无比得意。但是没想到,伍子胥还是只有冷言冷语。他说:“击败齐国,不过是得了点小利而遭到大怨,有什么好庆祝的?不灭越国,终究是心腹大患!”   这话传到夫差耳朵里,你想想他会是什么感受。从那以后,他越发疏远伍子胥,再也不肯听取他的计谋。   尽管如此,伍子胥还是忍不住要发表意见。坚决不赞成伐齐。他说:“齐国距离遥远,您即便击败它,也不过像是获得一块满是石头的田地,什么都没法耕种,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话夫差听得太多,耳膜简直都要磨起趼子。这个人,也是个驴脾气。不但坚持伐齐,还派伍子胥作为使者,北上齐国,约定开战日期。这实在是滑稽。很有点孩子较劲的意思。这是对伍子胥的变相惩罚。   王命难违。伍子胥再不情愿,也只有去办。临走之前,他对儿子说:“我多次劝谏,大王就是不听,眼看吴国就要灭亡。你还是走吧,留在这里没有好处。”于是顺道把儿子带到齐国,托付给了齐国的大夫鲍枚。   这事是伍子胥引来杀身之祸的导火索。   很难想象他作为谋略家,怎么会出此下策。国君要伐齐,你执意劝谏,已经惹得他浑身不高兴,这且不说;两国开战在即,你却把儿子托付给敌国。你什么意思,你的屁股坐到哪里去了?   果然,这事成了伯嚭攻击伍子胥的把柄。这时的伯嚭,已经不再是多年前像丧家犬一样,希望伍子胥汲引推荐的可怜虫。他巧言令色,深得夫差信任。但是,伍子胥到底是拥立两朝的老臣功臣,站队排班,一定还在伯嚭之前。这怎么能行。必须搬掉这块石头。   伯嚭于是对吴王说:“伍子胥这个人,残暴寡恩,而且多疑。上回您要伐齐,他一再阻挠。等您立下辉煌大功,他却不住地发牢骚。现在您要伐齐,他又要唱反调。无非是希望您打个败仗,好印证他的英明。大军就要出发,他却推辞有病,不肯效命。而且他出使齐国时,还把儿子托付给了鲍氏。作为臣子,内不得意,就外接诸侯。这样的人,请大王小心!”   夫差大怒,立即派人赐子胥一柄宝剑,让他自行了断。伍子胥手持宝剑,仰天长叹道:“唉,伯嚭作乱,大王却要杀我!我成就了先王的霸业,如果没有我拼死力谏,大王又怎么可能立为太子?您继位之后,把吴国分一点给我,我当然不敢想象,可是您也不能听信小人之言,而杀害老臣啊。”于是对身边的人说:“我死之后,在我坟前种棵梓树,一定要让它成材。把我的眼睛挂在国都东门上面,我要亲眼看到越国灭吴!”说完,随即伏剑自杀。   忠臣的鲜血,就这样溅满他曾经效忠过的土地。   然而那时的夫差,哪里懂得其中的曲折。听到这些雷霆震怒,下令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扔进江里,恶狠狠地说:“我叫你什么都看不见!”   伍子胥当然看不见,但是百姓善良的眼,都能看见忠臣滚烫的心。他们自发地给伍子胥立了祠庙,供奉不断;在端午节起源的传说中,还有个说法,也与他有关。在这个说法里,民众从起初的救助到后来的纪念,都是因为伍子胥,而非屈原。   谁应该对伍子胥的屈死负责?首先当然是夫差。他说得很明白:“微子之言,吾亦疑之。”就是说,即便没有伯嚭的添油加醋,他也早已对伍子胥起了疑心。由此可以推断,最应该对此事负责的,其实是伍子胥自己。一个如此出色的谋略家,怎么就不懂得躲避灾祸?   发出这样的疑问,貌似合情合理,其实很不厚道。就像班固在《汉书》里指责司马迁,虽然“博物洽闻”,但却“不能以智免极刑”。拿章学诚的观点看,这是典型的缺乏“史德”的论调。历史不能这样研究。唯一可叹的是,伍子胥当时年事已高,激情不再。否则按照他的脾气,即便不反,也会逃走。逆来顺受,不是他的性格。   原来,英雄也会老去。宝刀不老,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退一步假设,如果伍子胥懂得灾祸,那他就一定不再是伍子胥,那个刚直忠烈的伍子胥,而只能成为阴险鄙薄的勾践。同样能忍辱负重的勾践,在此之所以加了“阴险鄙薄”的定义,是因为他卸磨杀驴,逼走范蠡,冤杀文种。这样的人,不仅我讨厌,史家也讨厌。所以《吴越春秋》里这样调侃他,说自从他尝了夫差的粪便,就得了口臭的毛病。范蠡不得不命令下属,多多准备香草,以抵御臭气。   可是再多的香草,也抵挡不住勾践、平王、费无极、伯嚭等人发出的恶臭。幸亏史上还有忠臣鲜血的芳香,庶几可当。   不能只让忠臣屈死。我们还要看看小人的下场。先说费无极,他上蹿下跳,撺掇国君杀了三位忠臣,导致民怨沸腾。后来左司马沈尹戌,就是楚国那位战死沙场的战略家,找到令尹子常,说动他将费无极灭族,以平息民愤。伯嚭呢?越国灭吴之后,这个对越有大功的内奸或者功臣,应该得到丰厚的赏赐吧?没错,那赏赐确实丰厚,重得足以压死奸臣:勾践毫不犹豫地下令,砍掉伯嚭的脑袋。   最后再问一句,伍子胥对平王掘墓鞭尸,过不过分?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字:不!如果对方只是普通的邻居,伍子胥这样当然过分,胜之不武;但对方是国王,权柄太重。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对于他的过错,完全适用鲁迅先生的态度:决不宽恕! class=’page’> 8 下一页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