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对平王掘墓鞭尸报复是否过分?(6)

时间: 2011-09-01 14:37    来源:《名将之死》    张锐强     点击:
  这件事的经过,《吴越春秋》记载最为详细。《吴越春秋》大量采用《春秋》、《国语》、《左传》等史书的资料,另外还有很多独到的细节与故事,是研究吴越历史的重要佐证。但因为其中记载有神怪之事,所以被史家所诟病。很多人认为,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开了《三国演义》的先河。最后那段话,大约能支持这个观点,怎么看怎么像戏说。国人的历史思维习惯于从结果倒推。如果一个人早年浑账,晚年有成,那一定是浪子回头金盆洗手的好青年,比如周处,也比如楚庄王;如果一个人早年恭谨而晚节不保,那一定是包藏祸心,比如王莽。其实并非如此。谁身上都没长前后眼,凡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那些禀赋异常者,顶多也就多看个三五步,谁能一眼看穿几十年?   不管怎么说,伍子胥将要跟伯嚭同朝共事,事实已定。回头再说楚国。当初楚国国丧期间,吴国派烛庸、盖余两位公子带兵前去偷袭,想顺手捞一把,结果被楚军断掉后路。这时,国内又传来消息,国王易主,阖闾登位,正所谓进退失据。这可怎么办呢?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这两个公子一合计,干脆阵前易帜,成建制地投降楚国。后来,他们被封在舒。这个地方,大致在今天安徽舒城和庐江之间。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阖闾心里可没有忘记。王位坐稳之后,公元前512年,他首先派兵灭掉徐国,就是季札挂剑的那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吴军灭徐,采取了水攻的战法。这是我国军事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利用堤防蓄水攻击的战例);然后捎带着攻下舒,将烛庸和盖余捉拿归案,斩首示众。这一仗,孙武、伍子胥和伯嚭,都是亲身参与者。阖闾本想乘胜推进,攻打郢都,但孙武和伍子胥都不赞成。他们说:“连年征战,百姓十分辛苦。时机还没到,先等等吧。”   楚国虽然国君昏庸,大臣专权,怨声载道,但毕竟是千里大国。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吴国还没有一口吞掉它的肚量。怎么办呢?伍子胥到底是楚国人,熟悉楚国情况。他建议阖闾,将军队分为三支,轮流骚扰楚国。楚军一来,吴军随便抵挡一阵,然后转身就跑;等楚军撤回去,下一支吴军,从头再来。   这是军事史上有明确记载以来的第一个游击战术。其核心思想,就是疲惫敌军,放松他们的警惕。从那以后,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变种,但内核并未改变。   伍奢临死之前的浩叹,终于演变成现实。面对吴军的长期骚扰,楚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公元前508年,楚国派令尹子常领兵攻击吴国,消息传来,伍子胥主动请缨,前去迎敌。这是他跟老东家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那一仗,他赢得干净利落,在豫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淮南一带,大破楚军,然后乘胜追击,攻占了居巢。这个地方,属于今天的安徽巢湖。   公元前506年,楚国进攻已经臣服吴国的蔡国。伍子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议阖闾,联合蔡国和唐国,一同攻楚。这两个国家,对楚国也早已是深恶痛绝。蔡国的君主蔡昭侯立即把自己和大夫的儿子,送到吴国作为“质子”,也就是人质,以示决心。阖闾随即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出动全军主力,共计三万人马,乘船沿淮河开进,目标直指蔡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   大军开到淮时,孙武下令,弃舟登岸,沿陆路开进。因为逆水行舟,速度很慢,而且众所周知,吴军擅长水战。孙武这样,可以造成战役突然性。这其中的“淮”地,有人认为在安徽凤台,有人说是河南潢川西北,总之在淮河岸边。   三千五百名精锐的吴军作为先头部队,昼夜兼程,越过楚国北部的大遂、直辕、冥厄三处险要关口,直抵汉水东岸。这三处险关不在别处,就在我的家乡,河南信阳南部。   兵来将挡。楚国还是老规矩,令尹子常统兵御敌。双方的军队,隔着汉水对峙。子常的副将,是左司马沈尹戌。他建议,子常带领主力坚守汉水西岸,正面牵制吴军,他带领一支人马北上,到方城,就是今天的河南方城县一带,集结军队,迂回到吴军背后,烧掉他们的船,毁掉三关,切断他们的归路,然后两面夹击。   这是个相当专业的建议。它直指吴军的要害。不要忘了烛庸和盖余的命运。他们倒霉就倒霉在后路被断。吴军人少,楚国地大。一旦归路断绝,那就是标准的汪洋中的一条船,破船。倾覆只在早晚之间。   子常并没有当场反对。可是等沈尹戌北上之后,他又动起了小心眼:如果这样打了胜仗,头功只能归沈尹戌,而不是他子常。这怎么能行。正好这时,一个叫史皇的大夫,大概摸透了子常的脾气,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跳出来,建议子常立即进兵。因为楚军人多势众不说,还在本土作战,有主场之利,表面看占据了绝对优势。   子常果然是贪。贪财不说,还贪功贪利。他立即改变战役决心,率领主力渡过汉水,依托大别山和小别山列阵,准备与吴军决战。   阖闾要求硬碰硬,打出威风士气,但孙武不赞成。他带领人马且战且退,就是退着退着突然停下,出其不意地跟楚军干一仗,然后再退,一直退到柏举才停下。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现在依然有争议,主要有两个说法:湖北汉川说,湖北麻城说。   撤退期间,两军短暂交锋三次,楚军都没占到便宜。他们既疲劳又轻敌。孙武认为决战的时机已到,于是在当年的11月18日下令,全军列阵,准备交锋。   阵势刚刚列好,阖闾的弟弟夫概已经迫不及待。他说:“子常这人,贪婪不仁,属下的将士没有愿意给他卖命的。不如立即进攻他的亲兵,然后全军主力发起攻击,一定能破敌!”阖闾不肯采纳这个建议,觉得过于冒险。   亲兵是怎么回事?很简单。当时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的臣民组织起来的部队,就是他们的看家本钱。这样的亲兵,夫概也有。他回到自己的部队,对手下的将士说:“身为人臣,应当见义行动,不一定非要等待命令。咱们拼死一战,一定能攻破郢都!”说完,他擂响战鼓,带领自己手下的五千人马,突然直扑子常的中军。   夫概的判断丝毫没错。子常遭此攻击,猝不及防,而周围的人马,并不积极救援。孙武一见,立即挥动令旗,吴军主力也加入攻击。   一场血战,楚军大败。丧师辱国,子常不敢回去,匆匆向北逃往郑国,那个史皇当场阵亡。剩下的残兵败将,丢盔卸甲,转身南逃。机不可失,孙武随即指挥大军,紧追不舍。在湖北安陆县的清发河,追上了楚军。他们毫无斗志,正准备渡河。阖闾生怕敌人渡河溜掉,打算发起进攻,但这回夫概的意见却完全相反。他说:“困兽犹斗,何况军队?不如等他们渡到一半再攻击!”   夫概的这个意见,孙武一定会完全赞同。因为这就是《兵法》上所谓的“半渡而击”。果然,吴军依计而行,再度获胜,然后继续追击。这一次追上楚军时,他们刚刚做好饭,还没来得及吃;脑袋当然比胃重要。一见敌军的旗帜,他们哪里还顾得上吃,拔腿就跑;吴军呢,正好省去了埋锅造饭的麻烦,从容不迫地吃好饭,然后追上楚军,又把他们打了个稀里哗啦。沈尹戌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回师增援,结果与吴军遭遇,兵败自杀。   沈尹戌的死,几乎是柏举之战中楚军最大的损失。他是楚军最具将略的高级将领,水平远远超过子常。可惜,他的官儿比子常小,只能服从外行领导内行的大局,屈居其下,结果身死国辱。就这样,吴军五战五捷,最后攻破郢都,赶得楚国国王惊慌失措,东奔西逃,狼狈不堪。   此时的楚王是昭王,就是平王跟秦国公主生的儿子。十年之前,平王已经呜呼哀哉,一命归西。这对于伍子胥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费尽心机攻入敌国,而仇人已经没于黄土,他满身的力气和激情都无处倾泻。怎么办呢?他挖开平王的墓,拖出那具生前恶臭死后更臭的尸体,挥鞭便打,边打边骂。   鞭尸三百是史书上的说法。这所谓的三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坐实呢?是不是惯常用的虚数?恐怕还真不是。这个数字,可能正好能从侧面印证当时的防腐技术水平。马王堆汉墓的防腐技术,大家已经知道,楚国或许也有类似技术,或有程度差别而已。   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人们的确难以想象,伍子胥能有那么多的激情,可以狂抽三百鞭。这事在当时,也大大超出申包胥的精神承受能力。他派人给伍子胥传信,指责他说:“您复仇的方式,太过分了吧。人巧固然能暂时胜天,但说到底还是天胜人。过去您是平王的臣子,北向侍奉过他。现在竟然这样侮辱死人,难道就不怕天公降怒吗?”伍子胥说:“我现在的情况,好比已经日暮时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才要倒行逆施!”   请注意,伍子胥一不小心,又创造了一个成语:倒行逆施。只是现在的含义,已经与本意大相径庭。 class=’page’> 6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