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对平王掘墓鞭尸报复是否过分?(5)

时间: 2011-09-01 14:37    来源:《名将之死》    张锐强     点击:
  前面说过,专诸类似社会上的小混混,冒充黑社会的那种。要离比起他,更是等而下之。为什么?专诸只是自己冒险,而要离百事没成之前,先已连累无辜妻儿。这种人,顶多只算个匹夫之勇而已。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匹夫见辱,挺身而起,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要离比这个标准略微高了一点点,但并无本质区别。   无论如何,这事证明伍子胥有识人的眼光。除掉庆忌,他在阖闾跟前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又提高了若干个百分点。如今内政已清,后方安定,该抬起眼睛,看看周围了。西边的楚国,是吴国和伍子胥共同的敌人。然而阖闾虽不时流露出用兵之意,但却迟迟没有行动。伍子胥早已摸透阖闾的脾气,知道他的忧虑何在,于是就推荐了孙武。   孙武对军事非常在行,但一直没人发现,只有伍子胥意识到了他浑身的能量。他跟吴王论兵,一连七次推荐孙武。阖闾读完孙武献上的《兵法》十三篇,连连叫绝,于是找他谈话。他问:“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试用?”孙武说:“当然可以。”阖闾说:“女人也能行?”孙武说:“没问题。”   于是阖闾派出宫中的一百八十名美女,交给孙武指挥。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由阖闾的两个宠姬分别担任队长,让她们都手持武器,说明了前后左右以及纪律,然后击鼓让她们向右转。美女们听到鼓声,都哈哈大笑,队伍乱七八糟。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就是说,说明不详细,命令不熟练,是将军的责任。于是又三令五申,然后再击鼓,命令向左转。那些美女们越发感觉好笑,队形更加混乱。孙武说:“既然已经讲清楚纪律和命令,你们还不能遵守,就是你们的罪过。”于是要斩那两个队长。阖闾一直在台上遥控指挥,看到这一切,大为惊骇,立即派出使者命令孙武:“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带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寡人食不甘味,千万千万,刀下留人!”孙武丝毫不给阖闾面子。说:“既然已经领受命令,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即喝令斩了两个队长,另选二人代替,然后再击鼓。这一次,美女们的队列动作个个中规中矩,再没有人敢说话。孙武于是复命道:“队伍已经训练整齐,请大王下来检阅。如果派她们出战,赴汤蹈火都没有问题!”阖闾哪里还有这等心思,对孙武说:“将军您回去休息吧。寡人不想下去看了。”   阖闾演兵,叶公好龙;吴宫教战,孙武成名。阖闾虽然未免肉痛,但他和孙武,都遵守了规则:阖闾没有滥发君王淫威,约略霸主;孙武未曾屈从上意,不愧将才。   退一步说,以牺牲两个美妾为代价,发掘出一员大将,其实是个很成功的投资。阖闾的肉痛,不过是一刹那的事情。他很快就能找到新欢。这没有丝毫的技术难度。   五战入郢   都知道费无极害了伍子胥的开始,但不知道伍子胥结局的悲剧,也源自费无极的阴影。谗害伍子胥的小人是伯嚭,他之所以能和伍子胥同事,原因跟伍子胥如出一辙:父祖辈受到了费无极的谗害。   伯嚭也是贵族出身。他的先辈伯州犁,是楚才晋用的反例:他从晋国逃到楚国,得到重用。这人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创造的那个成语:上下其手。   这是个贬义词,比喻内外勾结,串通作弊。说的是有一年,楚国攻打郑国,楚国将军穿封戌俘虏了郑国的皇颉。公子围,也就是后来的楚灵王,非要与穿封戌争功,说皇颉是自己的俘虏。事情闹到楚康王跟前,楚康王就让伯州犁断案。因为他当时在军中。   这个案子可不好断。穿封戌真理在握,却只是个外省的县长;公子围贵为王弟,但又不占情理。怎么办呢?伯州犁灵机一动,说:“都别争,这事咱们问俘虏。他是个君子,不会说谎。”于是当着楚康王的面,三堂会审。伯州犁首先把手抬得高高的,对皇颉说:“这是公子围,我们大王的兄弟。”然后又把手放低,指着穿封戌说:“这是穿封戌,王都之外的一个县长。是谁俘虏的你?”可以想象,伯州犁一定还有更加丰富的肢体语言。比如眼神,表情,语气等等。这皇颉果然是个聪明人。同是俘虏,当县长的肯定不如当王子的强,就像股票,一个是跌停板,另外一个只跌百分之三;再说他那时的形势,其实也没多少选择余地。于是他有点害羞地说:“我不幸碰上公子围,不是他的对手!”没过多久,这个聪明人随即被释放回国,公子围也成了楚灵王。   现在又要出来一个陌生的名字,伯郤宛。有人认为他是伯州犁的儿子,也有人说,他就是伯州犁本人。就连《史记》,记载也莫衷一是。《楚世家》里说“杀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曰嚭”,《吴世家》里说“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奔吴”。《伍子胥列传》里,则把两人同列,“楚诛其大臣郤宛,伯州犁”。历史上这样的疑难杂症很多。除了秦始皇下令一把火烧掉史书的原因,春秋战国离现在也实在太过遥远。史书靠人工抄录,出错难免。不过这个问题,其实不成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晋楚鄢陵之战时,伯州犁已经逃到楚国,在战场上给楚王出谋划策,最终获胜。鄢陵之战离楚平王末年,本身已有六十年之遥,很难想象伯州犁有那么长的寿命,尽管奸人经常得享天年。其二也是最关键的证据在于,《左传》说伯郤宛“直而和”,就是正直而且和气,深受百姓爱戴。这样的人,怎么能有“上下其手”的超凡智商?果真是同一个人,历史必定会重写。因为他死得不仅冤枉,而且可叹:毫无技术含量。   当时伯郤宛在楚国当左尹,官居令尹之下,差不多相当于副相。费无极很嫉妒他,不住地在令尹子常跟前添油加醋,说他的坏话。有一天他对子常说,伯郤宛想请他喝酒,然后又回头告诉伯郤宛,子常想到他家喝酒。伯郤宛说:“这倒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过令尹是贵客,寒舍预备点什么酒菜好呢?”费无极说:“嗨,令尹什么好吃的没吃过。酒菜都不必讲究,但是他这个人喜欢兵器,你准备点精致的盔甲和兵器,他看了准喜欢!”伯郤宛不知是计,立即回家翻箱倒柜,翻出五副上等的甲胄兵刃,擦得雪亮,准备给子常赏玩。到了那一天,子常带着费无极如约前去,还没进门,那五副甲胄兵器已经扑入眼帘。它们在人高马大的模特儿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子常一见,魂飞魄散,哪里还有喝酒的心思,转身就跑。   这事经过费无极的进一步加工,成了伯郤宛图谋不轨的铁证。子常立即派出大军剿灭伯氏,伯郤宛无力抵抗,只好自杀。就这样,子常还不解气,吩咐老百姓烧掉伯氏的房子。老百姓当然不干。子常一听暴跳如雷,下令谁敢违抗,与伯氏同罪。百姓们没办法,就点起小火把应付公事。那些火把实在太小,还没扔到伯氏的房子上,就已经被风吹灭了。   回过头来再说这个“直而和”的伯郤宛。费无极是什么人,子常又是什么德性,楚国无人不知,伯郤宛当然也知道。他为什么丝毫都不防备,对费无极言听计从?干巴巴的史书上,当然不会有记载。我们只能展开合理的推理。他应该不笨,之所以对费无极毫无防备,任其摆布,一定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机会难得,跟子常沟通沟通感情缓和缓和关系也好。他不求令尹美言而加官晋爵,但是需要自我保护。由此我们看到了君子懦弱的一面。他们不能成事,但求自保。这样鲜嫩的羊羔,正好是豺狼的美食。   暂且放下屈死的伯郤宛,只说伯嚭。事有凑巧,他当时不在家,在外面出差,所以捡了条小命。他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也跑了过来。这很正常。吴楚两国是天敌。晋国全力扶持吴国,根本目的就是要牵制楚。   什么叫同病相怜?什么叫老乡见老乡?伍子胥和伯嚭在吴国的相会就是如此。伍子胥跟伯嚭,之前谈不上什么深交,但敌人的敌人理应成为我的朋友。更兼大家还有共同的目的。于是伍子胥立即将他引荐给阖闾。阖闾呢,刚刚即位,自然思贤若渴,恨不得天下英雄皆能为己所用,立即安排酒宴,给伯嚭接风洗尘。   酒酣耳热之际,阖闾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伯嚭:“寡人之国僻远,东滨于海侧。听说你父亲遭费无极谗害,被楚相暴怒攻杀。而今你不以我国僻远,投奔来此,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吗?”伯嚭闻听泪如泉涌,说:“我不过是楚国的一介亡虏。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也不远千里,前来投奔。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效力的,我万死不辞!”阖闾非常高兴,拜伯嚭为大夫。   当时陪宴在场的吴国大夫被离,轻声询问伍子胥:“您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伍子胥答道:“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没听过《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么?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被离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您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后会受到牵累。” class=’page’> 5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