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西洋”范围的定义(2)

时间: 2010-03-29 10:29    来源:         点击:

    明初,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贡使往来频繁,不仅对太平洋的西海域和印度洋及其沿岸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而且郑和等人还反复校正了前代流传下来的海图。此后,中国人对于东西洋有了新的、较为准确的分界。郑和船队的翻译马欢著《瀛涯胜览》中载:“阂婆又往西洋去,三佛齐过临五屿。”经过爪哇、苏门答腊,再过马六甲海峡中五个小岛屿便通向西洋了;军士费信著《星槎胜览》中指出:爪哇“乃为东洋诸番要冲”;幕僚巩珍《西洋番国志》所载有关东西洋者,与马欢之书相同,苏门答腊为东西分界,马六甲海峡为东西洋通道门户。马氏书巩氏书中“南淳里”条明确说:“西北皆临大海,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西洋也。”又说:“西来过洋船只收船,俱望此山为准。”南淳里,又名南渤利、南巫里(有说南巫里另为一国,在印度东南海岸),在今苏门答腊岛西北端海岸,其帽山之西大海——“西洋”,即印度洋也。
    明代的。“西洋”一词,指海域,也指印度洋沿岸国家,如“西洋琐里”(在印度东海岸),古里或称西洋古里(在今印度西海岸)。《瀛涯胜览·古里国》载:“西洋大国正在此也”。1417年,郑和于泉州回教先贤冢行香石刻日:“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忽鲁谟斯,在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北岸,今属伊朗。对于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二地均在今索马里)等地区,一概视为西洋。《顺风相送》是保存于民间的一部海道针位书,原始资料可能来自郑和档案(另具文考证),虽然成书于1639年,但所指西洋范围也直至忽鲁谟斯、祖法儿(佐法儿,在今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佐法尔)、阿丹(今亚丁),与郑和船队诸作者认识一致。
    明中期,1520年黄省曾著《西洋朝贡典录》23篇,大体以郑和所历之国编次。其名为“西洋”,实际上收了许多东洋(今南洋)的国家。明末,张燮著《东西洋考》,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由漳州地方官主持刻印出书。此书共分12卷,其中有《西洋列国考》4卷,《东洋列国考》1卷。其所列西洋诸国是:交趾、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吉兰丹、旧港、麻六甲、哑齐、柔佛、彭亨、迟闷(吉里地闷)等。最西边的是麻六甲(马六甲)、哑齐(今苏门答腊岛西北海边)。东洋所列大国是:吕宋、苏禄、文莱、美洛居(今摩鹿加岛)等。其文莱为最西国家。可见,此书所言东西洋与明初著述大不相同。其实,此书并非严格的、总括有明一代海洋知识的地理著作,它对海域的划分完全囿于漳州弄潮儿的偏见。由于本书的书名,使人们误认为是关于东西洋的权威著作;它的流传,使后来的一些学者忘记了马欢、费信、巩珍等曾亲自涉足东西洋并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权威性发言。清朝修《明史》时大受此书影响。《明史·婆罗国》载:“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自起也。”这种影响,流传至今。旧《辞海》“西洋”条中有文日:“西方之大海,在我国之西南岸,指南洋群岛而言,按郑和七次下西洋大部分之地区即为今之南洋群岛。”新《辞海》《历史地理分册》84页“西洋”条载:“元明时把今南海以西(约东经110。以西)的海洋及沿岸各地,远至印度及非洲东岸,概称为西洋。明永乐至宣德,郑和率船队远航南海,通常即称为下西洋。”所谓东经110。以西,即是爪哇、加里曼丹(婆罗、文莱)以西。这条释文。是不符合郑和远航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岸史实的,至于东西洋的分界处也非有与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共识。关于此问题,冯承钧先生之说:“爪哇以西之海洋为西洋”,也是不同于元末明初人的划界的。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乐逊

    中国国学网...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