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的传统文化(2)

时间: 2009-09-20 23:46    来源:新浪科技    佚名     点击:

的确,一个国家的力量究竟如何,首先是器物层面上的问题。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就不可能富强;而如果没有人的创造性的释放和市场化的有效运作方式,科学技术的成果就产生不出来,即使产生出来,其功效也要大打折扣。贫困不算罪过,但如果可以富强而没有富强,就无论如何说不过去。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讲“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强调只有把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实力搞上去,才谈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西方人之所以能够处处显示出强势文化的威力,正是在于他们科技和教育的发达,进而带来他们物质力量的扩张;而“五四”先驱们将“赛先生”作为标显的旗帜之一,则找到了中国贫穷、落后、愚昧的症结和摆脱这种状况,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途径。

但是科技、教育能否发达,从而经济实力能否增长,又绝不是科教和经济本身所能决定的事情。因为科学、技术、市场是中性的东西,无善无恶,唯其如此,它们既可以用于从善,也可以用于作恶。关键在于它们存在、生长和发展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人文氛围。而这种人文氛围,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东西都可以决定性地影响到人们的智力投向。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既在认知的领域,更在价值的领域。任何科学成果和技术手段得以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乃是自主性、创造性的思维,而自主性、创造性的思维的载体则是自由的个人。一个和谐、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其基本特征就在于能够确保每一个人都是权利平等的和独立自主的,因而可以积极、健康、负责任地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此外,承认自主性和创造性,还意味着承认人与人的不同、思想与思想的不同,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前提:不论是创新的发生还是创新的过程还是创新的结果,都标示着“与众不同”。因此,任何以市场法则、科教兴国为基本手段的社会变革方案,首先就必须为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营造出一种适宜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是空想。一百多年来,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一再强调科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但总是见效甚微,说穿了就是传统社会的政治模式极大地妨碍了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而改革开放的实施,则极大地缓解了千百年来保守封闭的文化生态和多年来“左”的思想路线所造成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政治气氛,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使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进而大幅度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