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与欧洲宪政精神相通(2)

时间: 2007-02-26 11:11    来源:         点击:

所谓中世纪的制度安排,是建筑在分权的现实基础上的权力分享和权利保障的封建制度。其构成的根基是自愿和共识。把这种自愿和共识精神进行宪政总结的,就是《大宪章》等一系列法律文件。

在罗马帝国崩解之后,欧洲没有一个中央权力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秩序。社会只好自己组织起来求生。所谓领主,最初不过是这种乱局中的“地头蛇”甚至土匪。

他拉起一小支武装力量,圈出一块地来作为自己的庄园,为追随者提供基本的保护。投靠他的骑士,从他那里得到一块土地或人身保护,同时许诺每年定期或者在紧急情况下为他效力。投靠他的农民或农奴,身家财产也得到了保护,作为交换,许诺每天为他提供一定的劳役(40天是比较普遍的劳役数量)。当然,小小领主并无力抵御大规模的武力骚扰。于是,他又向更大的武装首领效忠,承诺为之提供军事服务和一定的供品,换来对方的武力保护。这样一层层效忠上去,到最高一层就是国王。

可以看出,在这一制度安排的每一个权力和权利链条中,都渗透着自愿和互益的精神。上对下有着有限的、受到约束的权力;下对上则享有基本的、受到习俗保护的权利。这种契约式的关系,常常还通过一些传统形式不断“续约”,以保持其有效性。后来,欧洲历史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化,比如12、13世纪以独立工商城市为核心的“商业革命”,16、17世纪的“军事革命”,16到18世纪的“农业革命”,当然还有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这些革命,都不断挑战了中世纪的制度安排。但在我看来,值得注意的不是什么中世纪被这些革命所横扫,使西方进入了现代,而是下列两点:一、中世纪的一些制度安排,保证了这些“革命”结出有益的果实;二、中世纪的制度安排正是因为在某些层面顶住这些革命的冲击,才能够为现代的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制度提供一个宪政框架。

举例而言,12、13世纪的商业革命,给中世纪的制度安排带来了巨大冲击。市场的发展使经济日益货币化。同时,人口的增长带来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劳动力的价值下降,物价普遍上涨,土地的价值提高。对拥有土地的领主来说,农民和农奴所提供的劳役不断贬值,逼着领主不断把这种劳役转化为实物和货币形式的义务。同时,货币化的经济,也改变了封臣骑士和其国王或诸侯的关系。国王或诸侯可以用自己收上来的实物和货币招募雇佣兵。这一倾向,到了15世纪后演化成了“军事革命”:由一个中央权力统一调动、装备和供应的职业军队,取代了由分散的、自我武装的骑士们组织的封建军队。这一革命,强化了欧洲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刺激了以供应职业军队为目的的中央财政体系的生成,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打破了中世纪制度安排对权力垄断的限制。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