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考9 羲黄陵与三皇庙(2)

时间: 2008-01-18 16:42    来源:    佚名     点击:

    因此,邰氏姜的西侧原就是峤山,峤山就是弱桑,就是阪泉之野。黄帝陵就在邰氏姜的西侧原,黄帝出生和长于天子宫(东宫),其兄炎帝为天子时,曾摄政于弱桑宫(西宫),登基后居于天子宫(东宫),死后葬于弱桑,即邰氏姜峤山,应该是顺里成章的事。

    在邰氏姜的西侧原之最高和最醒目处,也就是最耀眼的太阳落山位,即大还位,有一高30米,直径为5米多的冢疙瘩可断定为黄帝陵。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也没有人去打扰它,如同邰氏姜一样被遗忘在历史之外。黄帝冢现在应该还在,至少1978年作者离开时还在。

    邰氏姜周边有三个大墓,东北6里处有杨坚陵。邰氏姜的两个相对要小得多,大家都叫冢疙瘩,但没有人能说出名称。从两个墓的选址来看, 十分讲究位置环境。

    在黄帝时代, 连现在的歧山都还没有命名,只是泛称为北山,所以黄帝不可能葬在陕北的桥山。黄帝妃嫘祖死后葬于衡山,显然这里的衡山不是南岳衡山,而是古衡山。横水之阳的山便是横山,衡山与衡山应是通假。由此可见,嫘祖墓也在邰氏姜桥山,就在黄帝的旁边,只是很普通罢了。扶桑和弱桑一直是邰氏姜的主要墓葬区。 

    陕北的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其实这是地名联想的结果。

    在邰氏姜的北极位,即整体环境的太阳中心位,有一巨型无名冢,直径10米,高15米。据《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作都于陈。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可断定该冢为伏羲冢。遗憾的是1975年左右被村民朱孟良去土铲平。

    《海内十八经》云:“大暤爰过,黄帝所为”。根据邰氏姜的地理环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太昊坟原,便是黄帝坟所在”。

    《水经注·渭水》: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张华叙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据此可知,昆仑天柱为“天冢、伏羲冢”。天帝之冢,其形若柱,故曰天柱。天柱山就是“天冢山、伏羲山、无逢山”。“天柱折”意指邰氏姜地震,伏羲冢折断。由此可猜测,早期的伏羲冢高过30米,不然直径10米高15米的夯土柱在7级地震下是不会折断的。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