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由来

时间: 2007-04-19 11:58    来源:         点击: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均有深入研究,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由来,却着墨不多。本文根据掌握的材料,就这一问题作一简单梳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开始。其实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李大钊就已经指出:社会主义“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它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实际上就是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来,瞿秋白也指出:“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毛泽东为反对党内教条主义,写成了后来称之为《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论断。但是“中国化”的具体提法,要晚出几年。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曾出现过“中国化”的主张,但影响不大,其提出者也并非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化”提法的集中出现,始于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是1936年至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联合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继承五四启蒙运动为宗旨,为“挽救国难”而发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运动当中,不少参与者反思中国知识界现状,纷纷提出了“中国化”的主张:

1936年,马克思主义者陈唯实在其著作《通俗辩证法讲话》中,率先提出“辩证法之实用化和中国化”的问题。他指出:对于唯物辩证法,“最要紧的,是熟能生巧,能把它具体化、实用化,多引例子或问题来证明它。同时语言要中国化、通俗化,使听者明白才有意义”,他认为这是辩证法的“先决问题”。

1937年,哲学家张申府在推行新启蒙运动过程中提出了“科学中国化”的主张。他认为:“在推广科学上,更应特别注意科学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脾气。还应使科学成为中国的。不但要中国科学化,同时也要科学中国化。使中国对科学有其极特殊的贡献,使科学在中国有其特殊的特色”。

“中国化”提法对后世影响较大,或者说引起历史学家们较多关注的是艾思奇。1938年4月,艾思奇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他认为,“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是有极大意义的”。然而,通俗化并不等于现实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低级阶段,中国化现实化是它传播和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后者,才能既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深入地传播,又能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从而产生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乐逊

    中国国学网...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