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2)

时间: 2006-10-10 11:03    来源:         点击:

第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按照许倬云教授的说法,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二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则主张防守、和平。譬如我们的万里长城,就是用来防守游牧文明的进攻的;再如杜甫写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的诗句,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即使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汉武帝,都没有想过远征希腊和埃及。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世界地理知识,可当时其他文明的君王也没有世界地理知识,但只要听到远方有财富有强权就骑上了马背,到很远的地方去征战。这就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差别。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所以你看郑和下西洋,走了那么多地方却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领土要求,只是展示大国雄威。再看古代世界,很多军事远征,必然会遭到报复,军事报复的第一步就是消灭对方的文明。即使胜利了,也可能是文明自杀。比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从希腊一直打到伊朗,还到了印度、巴基斯坦。看上去是胜利了,使希腊文明得以东传,但这也间接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因为在古代,一种文明超越边界,变成军事工具,要在不同地方落根,这个文明就很难存活。中国没有发动过这样的军事远征,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当然,这个规则一到近代就被西班牙、英国的海洋霸权打破了,远征不再意味着文明自杀。但古代的历史毕竟长得多,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古代岁月中避免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的灭亡命运,确实与不远征有关。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时大明王朝气数很盛,按他的说法,中国当时拥有世界上相当精良的陆军和海军。中国会不会打人家?利玛窦就此进行了几十年的考察。晚年,他在《中国札记》里得出结论:中国的皇帝和官员都很满意自己的一切,思维方式在这一点上和我们欧洲人不一样,欧洲人稍微有一点富强就想到去占领。有两个美国史学家写的《世界文明史》,其中一段说:中华文明登上世界文明舞台的时间比较晚,但登上后却未曾中断,主要原因是:中国从来没有把整个国家都变成远征机器。这一点确实是中华文明在古代没有灭亡的重要原因。

第三,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灭亡,还在于它一直处于有序状态。“有序”的代价是使得整个国家比较保守,不太自由,但“有序”的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避免了“无序化耗损”(熵)得以有效延续。一方面,自秦代对文字、度量衡的统一,自汉代开始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如郡县制、户籍制等,使得国家即使经历了战争和改朝换代,还能运转有序。另一方面,延续了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度,为有效管理提供了丰沛的人才资源和统一的管理哲学。与世袭为官、养仕为官、军功为官等方式很容易造成的无序吏治完全不同,科举制度确立起这样一个概念:在中国土地上,任何一个男子通过文化考试就可以成为各级“公务员”,这就使偌大一个中国一直处于有人管理的状态,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