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体学视角(2)

时间: 2006-10-10 11:24    来源:         点击: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偶然性有时会导致重大的变化或转折,但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体类的出现都是必然的。因为以语言为依托的文学新体的产生,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存在社会历史领域那种激烈的突变或断然的革命。语言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与逻辑,语言组构方式之所以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组构方式也即新的文体形式,当然要受到其所表现的时代内容和审美思潮的推动,但更重要的是决定于语言本身的规律性与逻辑性。就中国古代韵文尤其是诗词而言,因其与音乐的密切关系,这种语言变化的规律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配合乐曲而发生的种种调整与适应,从而引发出句式、结构、声律、风格等等的变迁。正因为新文体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结果,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去探求语言组构方式发生某种变化的规律,也就是新文体形式确立的必然性。例如五言、七言诗的产生,就不是因某个作家偶尔运用的结果,而是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特定的文化环境、对音乐节奏的适应以及表达内容的需要等共同作用使然。因此我们研究文体的起源和演变,就不能过多地关注偶然出现的类似句子,而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新体之所以形成的必然性和它与原有语言形式的逻辑关系上。

人们常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固然是不错的。但这也很容易让人形成两方面的错觉其一是似乎一个时代便只有一种代表性的文体存在,其它的文体则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二是认为当一个时代结束之后,属于这个时代的代表性文体就断然地消失而不存在了。这显然是非常片面的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其实他并没有说“楚辞”出现以后即四言消失、五言出现以后即“楚辞”消失,只不过新体一起,原有的代表性文体不再具有从前那样重要的地位罢了。所以他接着又说“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每一个时代都同时存在着多种文体,其中之一最适合当时的文化氛围,最广泛地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从而得以盛行并逐渐雅化、模式化,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于是,另一种新的文体或本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文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适应,最终战胜旧有文体,并取代了它的地位。文学的发展、文体的萌生演变就在这样上升与下降、战胜与被战胜的运动中进行着。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古代文学史中出现的主要文体,都经历了孕育、萌生、成熟、盛行、僵化和衰落等过程,但即使是在衰落之后,大部分也没有完全消亡;从共时性的角度看,每一时代的各种文体虽有主次之分,但互相之间构成一种彼此影响、渗透、交融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文学形式的变革、发展、乃至新体的产生。(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