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挥之不去的中国式幽灵?

时间: 2006-10-10 11:13    来源:         点击:
科举制度在千年的运行中,不仅成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思想层面上的儒家经学化,使得它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了圣典;二是在制度层面上,科举考试的启用,并以儒家知识为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从而彻底地成为儒家制度化、权力化、真理化的一个有效形式。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905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它划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决裂的时代。“废科举,立新学。”废科举启动了现代政治,也开启了现代教育。然而,100年来,科举废止引发的回响至今仍绵延不绝。今天,中国文化的现代进程正羁绊着诸多的争端,同样纠缠着争端的还有中国当今的现代教育机制。在废除科举百年之祭时,现代中国正处在世纪转身的路口,我们将从此为契机,通过学者、专家、甚至普通百姓,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解析传统,反思当下。为此,在“1905—2005中国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年”第一期访谈中本报记者专访了知名文化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臧克和教授。东方早报:今年是废除科举制度100周年,以前,人们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是“范进式”的脸谱化的。今天,又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臧克和: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里,人们在谈论到中国古代科举的时候,应该说普遍存在两个倾向:一个是认识上的盲目性,一个是方法上的简单化。事实上,一个世纪来还能真正了解科举考试程式和内容的,并没有多少人。这种基本估计,甚至可以包括专门研究中国教育史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科举制度,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时隔一个世纪之后,参照当下的教育情况,也许可以对于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的科举制度认识的客观一些。比如,作为一种文化教育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段内,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的繁荣鼎盛,到底曾经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对于现实的教育,到底还有多少值得对照反观的必要?既然是文化传播功能的视角,除了一般人文时间的角度,还应包含文化地理的角度,等等。东方早报:有人认为,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它是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最稳定的运行载体。那么,从文化的角度,今天你怎么样认为?臧克和:我一向以为,一种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可以多元多样,但载体的核心则是贯穿其中的某种文化体制。废科举,倡新学,制度转换之阶,实质是文化学术的转型。科举产生并发展于隋唐,与盛唐气象的出现,从新旧两《唐书》即可看出其间的宛密关联。少数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也往往赶紧将科举的旗子接过来,从历史上看,这无论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还是汉民族文化传播,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