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吴的两次建都与撤都(5)

时间: 2007-11-08 00:06    来源:    佚名     点击:
众所周知,孙吴起国于吴地,强宗大族亦大都居于三吴地区。三国鼎立局面确立后,孙氏重用江东豪门大族,吴郡顾、陆、朱、张四姓子弟“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4](卷61《陆凯传》)他们实行将领世袭领兵制、复客制和屯田制,大大加强了江东大族的军事、经济、政治实力,以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4](卷28《邓艾传》)他们“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满山川,田池布千里”,[(10)(卷34《吴失篇》)势力之大,“阻兵仗势,足以建命”。[4](卷"28《邓艾传》)几十年的家业经营使江东士族安土重迁,而“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了。他们需要国家力量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不是损害他们的利益。孙皓徙都武昌,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江东大族利益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特别是吴国此时国力不足,顾此失彼,上下游很难兼顾。因此,江东大族势力积极干预孙吴最高决策。镇南大将军、荆州牧陆凯,吴郡人,丞相陆逊的族子,作为江东大族的头面人物,无疑是代表大族们的意见。陆凯上疏所称,武昌不合建都的理由,只是表面的理由,其深层意旨是江东大族反对迁都武昌。孙氏把国都迁回建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江东大族妥协的产物。促使孙皓回迁建业的因素还有:(一)以建业为中心的统治核心区出现危机。宝鼎元年“冬十月,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皓庶弟永安侯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比至建业,众万余人。丁固、诸葛靓逆之于牛屯,大战,但等败走,获谦,谦自杀”。[4](卷48《孙皓传》)统治核心区出现危机,这使得孙皓不得不考虑把都城迁回建业。江南汉人和越人的起义,又严重威胁着空虚的建业城,因此,不得不还建业。[11](二)司马氏灭蜀立国后,注重政权内部的稳定、建设和北方少数族事务,并没有按原定计划灭蜀之后,着手马上进击东吴。晋对吴施展“和平攻势”,而吴由荆州地区攻晋更是力所不足,上游两国边境已相对稳定相对和平。这两方面的因素均不可能对孙皓还都建业起决定性的作用。上述可见,孙吴两次建都武昌都是因军事斗争的需要,撤都武昌则主要是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研究者认为,决定孙吴建都或撤都的是经济因素,[5][12]这从一般意义上说来无疑是正确的,笔者也不否认经济因素对孙吴建都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但由于孙吴处在典型的军事立国时代,维持迫切的生存与发展是其主要矛盾,因而军事政治因素往往会压倒经济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1]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