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吴的两次建都与撤都(3)

时间: 2007-11-08 00:06    来源:    佚名     点击:
孙权建都武昌时期也是孙刘(吴蜀)联盟关系重新恢复、发展时期。经过夷陵之战的较量,孙吴稳固地取得荆州南部地区,其西部的边境得以巩固,而蜀国国力空前削弱,已很难再构成对吴的威胁。执掌蜀汉大政的诸葛亮奉行与孙吴和好的政策,双方关系趋于缓和。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维护汉室正统的蜀承认其合法。《三国志·吴主传》载:当年“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心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如此,合作代替了对抗,吴蜀联盟重新比较巩固地确立。孙吴来自上游蜀国的威胁基本消除,而上游抵御北方曹魏的压力则因蜀国的分担大大减轻。同时,孙权把都城迁离上游也是以实际行动表示对吴蜀联盟的尊重。另一方面,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孙吴大将周鲂、陆逊败曹休于石亭,基本解除了曹魏对长江中游的威胁,而下游地区来自北方曹魏的威胁已大大增加。魏黄初五年、六年,魏文帝曹丕即两次亲自发兵临广陵,企图操戈东吴。又加上“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示弥”。[4](卷47《吴主传》)更重要的是,自夷陵之战以来,三国鼎立的形势也已经确立,孙权向上游发展受到扼制。如此一来,孙权的战略重心不得不转向经营长江下游的江北防线,稳定长江下游统治区。武昌作为孙吴最高军事、政治权力中心显然是不大合适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孙权于黄龙元年九月,迁都建业。二、孙皓迁都与撤都武昌的原因《三国志·孙皓传》:“甘露元年,……九月,从西陵督步阐表徙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十一月,孙皓至武昌。步阐表内容如何,因史无记载。故孙皓迁都目的,说法纷纭。《三国志·孙皓传》注引《汉晋春秋》云:“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皓徙武昌。”《资治通鉴》卷79即采此说。孙皓虽荧惑于巫祝,然以常理推之,步氏必不致以此种可笑之理由,表请徙都。[6]赵昆生先生认为,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迁都武昌,是为了“远离江东大族势力范围的武昌,摆脱了大族的监视与制约”;“武昌是建业的喉舌,孙皓迁都武昌,就占据了控制江东大族各种政治势力的有利位置”。也就是说,孙皓迁都是因为他与江东大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7]但众所周知,武昌传统上是江东大族控制的地域,这样的解释理由似不十分充分。日本学者冈崎文夫则认为孙皓之徙都,可能为“筹画北伐之故”。其所著《魏晋南北朝通史·内编》第十一章第十节称:“孙皓举措之出人意料,可以暂时迁都武昌为例。此事乃因听众居今湖北宜昌当时之西陵督步阐上表而起。皓迁都理由不详,想系为筹画北伐之故也。”的确,孙吴欲对外有所作为,往往以大军集武昌为切近策略,如前述孙权因与蜀汉争夺荆州地区而迁都武昌;又,诸葛恪欲对曹魏举兵而准备迁都武昌。[4](卷48《孙亮传》注引《吴录》)冈崎氏所谓“筹画北伐”的推断,或系由此而来。[6]但是,以当时孙吴之国力,何敢轻言北伐,故此种推测尚存疑问。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