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考试的防弊与作弊

时间: 2010-03-30 11:03    来源:         点击: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对于打破自魏晋以来士族夫官僚利用九品官人法垄断仕途,造成政治腐败的僵硒,以及扩大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级基础,强化皇权.改善官吏素质.稳定统治秩序等.均有重太的作用。但这种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有许多漏洞。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最大的弊端,是贵族官僚请托(即通过主持考试的官员走后门)成风。参加会试的士人,四处钻营,与主持考试的官僚相勾结,徇私舞弊。到唐朝中期之后,考试几乎是有名无实,  “请托大行,取士颇滥”。贵族官僚子弟基本上垄断了科举,“每岁策名,无不先定”,  “榜出,率皆权豪子弟“,无后台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使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也很难考取进士,例如著名诗人杜甫,就是先后两次参加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故当时的人说“及第不必读书”,主要是看有无靠山。这与科举取士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凭才学决胜负的主旨是相悖一的。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取得更广泛的支持,为了改变唐朝科举考试的不正常现象,以便吸取更多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北宋初年即对科举制度做了多方改革。特别是逐步制订了防范考试舞弊的多种制度。主要有(1)锁院。这是为防止考官(宋代称为“知贡举“)与参试举人相勾结徇私的方法。唐代主持考试的部门和官员是固定的.大家都知道,故容易出现贿赂请托。宋朝的考官采取临时指定,由皇帝自己委派而且凡被指定“知贡举”的官员,接受命令后即刻住进考场(贡院),并由专门负责的官员把舞院封锁,断绝来往,这样,使考试者无法和考官会面。(2)糊名。也叫“弥封”,即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部分密封,代之号码,以防止考官阅卷时舞弊。  (3) 誊录。这同样是防止在试卷上做手脚,因为有的考官熟悉自己亲朋好友们的字迹,所以考完的试卷统统重新誊抄一遍,再送阅卷官评卷。为此专门设有“誊录院”,用大批吏役抄卷。(4)殿试。即是一种复试制度,参加会试被录取者,再由皇帝出题重考,最后决定录取与否以鼓名次的先后。除这儿项之外。还有“别头试”,凡与考官有瓜葛的考生,另外设考场,派专人监考。为防止考生入场挟带参考资料,于入场时须一一“搜阅”,甚至“解衣搜阅”。  
    宋朝为防止科举考试喂的徇私舞弊行为,真可谓是煞费苦心,周全至极。其中一些办法,使现代人都叹为观止。如誊录制,可以说是中外罕见的例子。这些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对于,维护考试秩序以及考试的公正性,是有一定作用的。宋以后的元,明,清各朝。科举考试也多数沿用宋朝这些办法。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