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的"杀神"白起是怎么死的

时间: 2011-09-29 16:39    来源:《名将之死》    张锐强     点击:
  恨白起吗?吃豆腐吧   去山西采风时,在太原吃过一道菜,普普通通的豆腐。不普通的是,豆腐是蒸的,要蘸着红油调料吃。朋友告诉我,对于古代的山西人来说,豆腐不是一般的豆腐,而是白起的脑浆;调料也不是一般的调料,而是白起的血。他们就是要蘸着白起的血,吃他的脑浆。   山西的中部和北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领土。太原更是其发家的根据地。赵简子命令家臣董安于修筑的晋阳城,就在今天太原西南的晋源镇。后来,尹铎又奉命前去治理经营。临行之前,他问赵简子:“您是准备把晋阳当做税赋来源地呢,还是作为基业的保障?”赵简子说:“愿为保障!”于是尹铎轻徭薄赋,厚抚百姓,晋阳遂成为赵氏基业的坚强堡垒。赵简子临死之前,特意交代赵襄子:“如果有一天,晋国有难,爆发战争,你千万不要觉得尹铎年轻,晋阳太远,一定要去那里!”没过多久,晋国果然发生内乱。公元前454年,势力最大的智瑶,胁迫韩、魏两家,发兵攻赵。赵襄子带领人马退到晋阳,坚守了一年多。后来,智伯引来汾河水,倒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苦不堪言。关键时刻,赵襄子采纳门客张孟谈的建议,派人悄悄出城,游说韩、魏两家,反戈一击,共同对付智瑶,结果智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丢了性命。赵、韩、魏三家,平分了智瑶的土地,这就是“三家分晋”。从此,山西也有了“三晋”的称谓。在有些历史学家眼里,这是春秋与战国的真正分野。   山西人,或者说赵国人,为什么如此仇恨白起?原因非常简单:长平之战。在那场有明确史料记载以来,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赵国军队损失四十五万之多。其中有四十万,是投降之后,被白起下令坑杀,也就是活埋的。四十五万条性命,换算成家庭,再考虑到亲戚宗族关系,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牵扯其中。也就是说,赵国举国上下,跟白起不是有杀父之仇,就是有夺子之痛,或者亡夫之恨。如此刻骨仇恨,怎能不发此恶言,要食其脑,饮其血?   白起采取欺诈的手段,屠杀数十万放下武器的战俘,他因此而被称为“人屠”。如果搁在当下,按照日内瓦公约,他难逃国际法庭的审判。即便不是死刑,至少也有终身监禁等着他,就像二战之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不过,这并非白起“罪行”的全部。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说法,白起一生,至少指挥过大小战斗七十多次,攻取城池七十多座,歼灭或曰屠杀六国军队,仅有明确数字记载的,就有九十七万。其中除了长平之战,还淹死过两万名赵军战俘。应该说,这个数字统计得相当不完整。根据梁启超先生的考证,战国期间,共有二百万军人战死。即便采信这个相当不完整的数据,白起至少也炮制了其中的一半还多。   仅仅从这个数字出发,白起是毫无疑问的屠夫。但问题在于,在这大大小小的七十多次战斗中,他竟然没有失败的记录。所以,在更多人的眼里,他是战神,是常胜将军,是统一中国的功臣,是军事史上的著名统帅。   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伊阙之战:避实击虚 各个击破   《汉书》曾经引用古谚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这其中的“关”,可不是现在人们想象中的“山海关”,而是函谷关。山海关以东称为“关东”,只不过是近现代的事情,而函谷关的历史,要早很多,因为它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五千言的地方。孟尝君演绎“鸡鸣狗盗”,也在这道城墙之下。为了尽快逃回齐国,他手下的门客学鸡叫,引得城里的鸡纷纷响应。门吏听见鸡叫,以为到了时辰,提前打开关门,孟尝君一行这才得以溜之大吉。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公孙龙,在这里也留有故事,不过他的诉求,与孟尝君正好相反。他高谈阔论“白马非马”,则是要说服把守城门的士兵,放行自己,进关西去。当时赵国的马,正流行烈性传染病,所以秦国规定,凡是来自赵国的马,一律拒之门外。   却说公孙龙大摇大摆地来到关门前,首先遭遇当头一棒。关吏理直气壮地说:“你可以进去,但马不能进。”公孙龙狡黠地笑笑,说:“白马不是马,为什么不能进?”关吏不屑地说:“你开什么玩笑!白马当然是马。”公孙龙反问道:“那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一愣,说:“我不管你公孙龙是不是龙,反正不管白马黑马,一律都不能进关!”公孙龙立即摆开架势,侃侃而谈:“马是指种类,白是指颜色。比如你说要马,那给你黑马黄马都可以;如果说要白马,那给黑马黄马就不行。你看看,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这本来是个浑账逻辑,但那门吏辩他不过,最终只得挥手放行。   现在旧事重提,门吏的面目大约是个笑料:没读过几本书,也没多少文化,因此只能被能言善辩的公孙龙,忽悠得云山雾罩稀里糊涂。但是我不这么看。我宁愿向这个门吏致敬。为什么?因为他通情达理,还没有彻底沦为庞大的国家机器上,一枚冰冷的螺丝钉;既然辩解不过,就挥手放行。他把自己和对方,置于同等的地位:双方都通情达理。作为门吏,身负国家职责,他如果执意为难,难道还有拦不住的道理?   “关”的故事暂且到此打住,再来看“关东”。能出将才的关东,主要指秦陇地区。白起就是那一带的人。他应该不是这个谚语的推论结果,而是最有说服力的论据。白起又叫公孙起,秦国郿人。这个“郿”,就是今天陕西宝鸡市的眉县。公元前794年,秦庄公在此筑邑,因地形似眉毛,故称“眉邑”。东汉末年,权臣董卓在此修筑了郿坞城堡,因此也叫“郿坞”。 京剧《法门寺》是出生旦净丑各展所长的好戏,它另外一个名字,就叫《郿坞县》。   白起生活的地点,是眉县常兴镇的白家村。既然在姓白的白家村,为什么又叫公孙起呢?因为白氏受姓的楚公族,上可溯至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白起是楚公族胜的后裔,秦始皇《追赠白起武安君诏》说得很明白:“武安君白起,先源两楚,继次三秦。昔在先皇,秉节朝室……”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一文中称:“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也就是说,白起的家世非常显贵,是楚国太子建的直系后代。建的儿子叫胜,号称白公,后代因此以“白”为姓。再朝远处说,黄帝是公孙姓,所以也有人称胜为“公孙胜”,白起也就成了“公孙起”。   姓氏的起源虽然高贵,但未必好使。就像阿Q,祖上也曾阔过。白起的父辈祖辈,似乎没有多高的地位,也少有建树,否则司马迁不会只字不提。在有文字的记载中,白起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起因就是一场战争。就像京剧名角儿,上台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彩:白起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   公元前294年,秦国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新城在哪里呢?就是今天河南伊川县的西南部。伊川属于洛阳市,往西北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秦国通向中原的咽喉要地。作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边界,函谷关的文化意义是历史赋予的,只对后世有意义;在当时,它只有军事价值。秦国极力向中原渗透,中原各国则拼命遏制。这周围一带,因此兵祸连连,不绝于缕。   白起首次登台,头衔是左庶长。庶长原本是春秋初期,秦国执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名称,但白起的左庶长不是官职,只是爵位。刚开始,贵族的爵位都是世袭而来,就是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后来各国纷纷变法,打破这一陈规陋习,规定所有的爵位,全部根据军功的大小而授予。每砍回一颗人头,就能获得一级爵位,标准清楚,执行严格。根据《商君书》中的记载,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设置有军爵十七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公士、上造、僭枭、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大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连同公士在内,下面还有小夫等三级爵位,是为军中的勤杂人员设置的,第二级也就是上造以上,才是战斗人员的爵位。第四级以下全部是民爵,就是平民的爵位,与官职无关。这些爵位虽然换不来官儿当,没什么灰色收入可以期待,但还是有相当的实惠:可以减免税收,少服徭役,盖更大的房子住,日常待遇差别也很大。比如三级爵位的士兵,可以享受精米一斗、酱半升的待遇,每顿饭还能吃半盘菜羹。二级爵位的士兵,就只有粗米吃。那些勤杂人员,能不能吃饱肚子,还是个问题。   民爵的享有者,基本相当于“士”的阶层。必须指出,秦军正式作战的士兵,个个都有爵位,“战士”和“士兵”的称谓,即由此而来。第五级到第九级,对应于“大夫”的阶层,是朝廷官员;十级以上,都属于“卿”的阶层,是朝廷重臣。白起的左庶长,是卿起步阶段的爵位,可以想象,在此之前,他已经立下无数军功。 class=’page’> 上一页 1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