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思维与神话解读(5)

时间: 2007-02-02 15:02    来源:         点击:
其一是以媚为特征的亲和性态度,它以向山川日月之神贡奉祠礼,祈求其息灾免祸为表现形式。这时,初民的人格力量是低微的,它匍匐于山川日月之神的脚下,慑服于山川日月之神的神威。其二是以不驯为特征的抗争性态度,它以补天治水、杀恶兽修蛇、与自然灾害作顽强斗争为表现形式。这时,初民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他们昂起了自己高贵的头,在与自然的幻想式斗争中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即使是悲剧的结局,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由远古走来的人类在它的童年时期对于自然的共同态度,它们既是相斥的,同时又是互补的,反映出了初民在大自然面前的一种复杂的心态。在与自然抗争的神话中,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到在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个神话,那就是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的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注:《淮南子·览冥训》)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注:《山海经·海内经》)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注:洪兴祖补注引《淮南子》(1、4转引自袁珂《中国古代神话》第111、226页。)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女娲治水神话带有更原始更洪荒的气息,“炼五色石”显示出这时的初民已经学会磨制和利用石器,这样的石器无疑是此时初民最先进的劳动工具,人们用它来获取生存资料,甚至用它来做武器等等,这样的物件在初民的心目中应该是极具神性的。因此,在补天的幻想中,它理所当然成为初民的首选之物。从这则神话,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初民克服自然灾害的一种愿望和不屈服于自然与命运的一种精神。显而易见,比起女娲补天神话,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鲧禹治水神话要更富于现实色彩。虽然“息壤”决非人间之物,可以化熊通山的禹也决非人相,但是从神话碎片的字里行间,我们仍可以捕捉到某些现实气息。鲧以“息壤”湮洪水,“息壤”为何物?据称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倘若撩开这层神奇的神话外衣,我们不难看到鲧实际上是采用一种挖土造堤以阻挡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