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汉代官吏“久任”制的历史启迪

时间: 2006-10-10 10:33    来源:         点击:
官吏“久任”的端绪,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出现,突出表现在对少数高级官员的任用上。譬如,萧何从汉王受封立国即为丞相,直到病逝,跨十三个年头;陈平任相也是及身而止,逾时十二载。这或许与最高统治者力图显示和开国功臣“共享天下”的姿态有关。到“文景之治”时期,则延续为常规。《史记·平准书》描述当时的官场情况是“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其意为:官吏任职多年而不调动迁转,以至于其子孙都长大成人了;有的官员干脆以自己的职位作为自己的姓氏,据说仓氏、庾氏得姓就是由累年管理府库而来。这应该理解为“无为而治”政策在用人领域的体现。结果是人人自爱而不愿触犯法禁,秩序井然,吏风纯厚。西汉后期的大臣王嘉,对此极为赞赏:“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汉书·王嘉传》)东汉初年的名臣朱浮,也曾经以艳羡的口吻,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后汉书·朱浮传》)

西汉吏治最好的宣帝时期,也是官吏“久任”制发展到较为完备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官员“久任”的实施范围由中央大臣扩大到高级地方官员。不仅侍中、尚书等参掌朝政的亲信近臣得蒙荣宠,郡太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也多有“久任”者。其二,上述官员即便积有功劳、或有优异表现应该升迁,也不轻易提升调动,而是另外寻求对策,给良吏以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和褒奖。对于亲信近臣,“至于子孙,终不改易。”结果是“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汉书·宣帝纪》)。对于郡太守,汉宣帝坦言他们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在原有的薪俸基础上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甚至拜爵至关内侯(《汉书·循吏传序》),使之得以享受政治名誉与经济利益。如胶东相王成在“考绩”中被认为安抚了大量流民,“治有异等”,就得到了明诏褒奖,并提升其俸禄为“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另外一位名臣黄霸,曾经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诏称扬,并给予“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的额外奖赏。按照常规,郡太守的俸禄高者为“二千石”(低者可至“八百石”),而王成、黄霸实际享受的“中二千石”俸禄与朝廷诸卿持平。他们的职务尽管没有升迁,但是政绩得到肯定,待遇得以改善,利益得到保障。这不仅对当事人有安抚或激励作用,而且可以给后来人树立榜样,结果是刺激了政风吏治的改善,史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书·循吏传序》)。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