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是否代表文化自觉?

时间: 2007-05-14 17:17    来源:         点击:
用“汉服热”来概括眼下国人对汉服的兴致并不为过,尤其是在近日几十名学者签名倡议“将汉服定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装”之后。此前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议汉服为“国服”,有人大代表建议应在中国学位授予时穿著汉服。这让近年来只在民间流行的“汉服热”陡然升温,被升格到国家“文化战略”和“民族复兴”的语境之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论。

“汉服运动”只是近年来在文明传承中新旧纠葛的一个插曲,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对文化传统的寻找。类似的寻找,我们曾在开设私塾复兴国学的尝试中、在百家讲坛红遍中国的影响中看到过。这些寻找,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国人对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的渴望,又反映了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因此,不管这种寻找的方向如何、方式怎样,依然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的崛起,确实需要文化的支撑。但我们更应追问,我们究竟要从中国文化中获得怎样的品格与精神?传统文化又当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回归?如何才能让“复兴文化”的冲动,催生出适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品性,而不会成为一种抱残守缺的“复古”;如何才能让“回归传统”的尝试,转化为一种有益于我们前行的“文化推力”,而不至演为一场泥古不化的“虚热”,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有学者认为,“汉服运动”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因此欣喜于这种“民族意识的回归”,但事实果真令人如此乐观吗?

“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晚年反复倡导的一个概念。它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是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化来源、得失的清醒反思。

建立在这种反思之上,文化自觉应当有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要求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的态度,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要理解传统文化,解读、发掘传统文化,并使之面向现代做出必要的转换;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以“汉服运动”为代表的各种复兴传统的尝试,实际上正暴露了我们在文化自觉方面的欠缺——虽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了有新的体会和认识,但对这些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和发掘自己的传统并作出相应的现代转换,最终推动文化传统的跨地域传播,还缺乏清醒的把握。

峨冠博带,打拱作揖,穿汉服,行古礼,作为一种个人爱好,不管是诗意表达怀旧之心,还是真心感受古典之美,都无可厚非。这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正常景象,显现了我们社会日益增强的包容和气度。而“汉友”们因网而聚、多为年轻人的特征,他们对文化传统心向往之的钟情,也让人有一种别样的欣喜。只是这样的钟情和热情需要正确地对待,服饰毕竟只是“礼之仪”,并非“礼之义”。与其搞一场争议颇多的“汉服运动”,不如要求在我们今天的服饰文化中,尽力吸收中国元素,体现中国气派。倘若不问“汉服”产生的历史条件,不顾今天发生的时代变化,而定要政府命之为“国服”,甚至认为奥运会开幕式上不着汉服,不去作揖,就是“抛弃自己民族的礼仪,既而断定“在国内也采用外族礼仪形式,不仅是我们对本民族礼仪的不尊重,也无法体现我们民族的自尊自信”,则偏离了弘扬传统的拳拳之心,不仅容易变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文化复古,也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同复兴国学靠恢复私塾和强迫孩子读经一样不着要领。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