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覆亡和民国崛起的革命推手(4)

时间: 2011-08-16 11:06    来源:《1750-1950的中国》    汪中求 王筱宇     点击:
  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帝国的中央政府同样希望控制这批举足轻重的武装,以满足中央集权的需要。预备立宪期间,中央政府即成立了陆军部,将各省的新军整编成36镇,由北京统辖。随后,一批在新军中很有威望的将帅,纷纷以明升暗降的传统招数,被调离他们所统辖的军队。但这些调离的将帅们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兵权的丧失,因为以中国的传统,军队往往只服从于他们的统帅,即使他们的统帅已经调离,但对他们依然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这种情况在帝国的历史上已经存在多年,在未来的中国,依然会持续若干年。   实际上,中央政府控制新军的能力,十分有限。革命党人自然也不能控制新军,孙中山自始至终就没有自己可以调动的军队。相互对立的双方,为着各自的目的,在新军中展开了争夺,但争夺的结果一开始就十分明显,胜利不属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属于能够控制军队的人。这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的奇特风景。帝国政府对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活动了然于胸,为免将新军逼至类似两千多年前陈胜、吴广那样的困境,而对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采取了姑息的态度,曾多次指示各地督抚,“如搜获逆党名册,立即销毁,毋得稍事牵连,致滋扰累”。   帝国政府此种投鼠忌器的心态,为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活动预留了极大的空间。尽管在新军中的策动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革命党人新的暴动计划还是遭到了挫折。在募来了一笔16万元的巨款后,充满革命激情的孙中山不失“大炮”本色,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暴动计划。在这个新的暴动计划中,先以同盟会会员组成的敢死队攻占广州,再以广州新军为主力组成的十路大军,分头挺进湖南、江西,另在长江流域策动新军举兵响应,各路大军于南京会师之后,举行北伐,直捣北京。计划的庞大并不等于计划的周密。当黄兴带领部分暴动人员于4 月下旬潜入广州时,发现广州已经戒备森严。   原来,4月上旬,另一同盟会会员温生才私自潜入广州,实施他的行刺计划,引起了当局的警觉。显然,这两个计划缺乏必要的协调。广州起义的死亡人数一直存在争议,这里采用的是最新考证的数字,但更多的人似乎习惯用“黄花岗72烈士”这个数字。但是,黄兴还是发动了攻击。当黄兴带领他的敢死队员向广州督府发起冲锋时,计划中的其他各路大军并没有出现。孤军奋战一夜,86条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一个叫黄花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同盟会领导的第10次武装起义在广州举事,曾攻下两广总督府,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喻培伦、林时爽、林觉民等86人(一说百余人)英勇牺牲。图为被俘人员临刑前所摄。烈士遗体七十二具由同盟会秘密会员、著名摄影家潘达微殓收,合葬于黄花岗,故史称黄花岗之役。岗的地方,只有包括黄兴在内的少数人奋力逃脱。谋事不周、热血有余的年轻小伙子们在举事以前就已经预料到失败,几乎每人都留下了悲壮如歌的“绝命书”。   近百年以来,每当人们读到这些带血的文字,都不免潸然泪下。黄花岗起义失败不到一个月,另一场规模超过黄花岗起义一百倍还不止的抗议政府运动,在帝国各地兴起。这场后来被人们称为“保路运动”的反抗壮举,自发的成分显然更多,虽然运动当中也产生了各式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革命党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对铁路这种现代文明的产物,一开始就如同对待其他的西方事物一样,感情较为复杂: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们长长地切开大地,打乱了正常的节律,转移了大地仁慈的力量,它们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了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虽然一些十九世纪中叶的学者指出,铁路是西方工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但是建在中国上海附近的第一条很短的铁路还是于1877年被地方官员收购撤毁。(选自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这期间,西方各国不断地向大清政府表示,他们愿意为帝国的铁路建设提供贷款。尽管如此,到1896年时中国的铁路线还是不足二百公里。但新旧世纪之交的时候,大清政府突然对铁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外国列强在其势力范围内大修铁路的同时,帝国政府也有了自己雄心勃勃的铁路修建计划,庞大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西方各国银行金融集团的贷款,复杂的技术也由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几乎都由外国人主持修造。新的世纪到来之后,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民族觉醒运动彼伏此起。作为民族主义浪潮的一部分,帝国各地纷纷发起了收回路权运动。几乎覆盖各省的各类收回路权团体,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募集资金,试图改变由外国人控制中国铁路的现状。1905年,由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造的京张铁路正式开工。该铁路计划穿越地理条件最为恶劣的八达岭山区。经过极为艰难的施工,这条全部国产化的铁路于四年后全线竣工。这对致力于从外国人手中收回路权的人们,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信心支持。到1910年的时候,收回路权运动有了显著成效,多条铁路成功地摆脱了外国人的纠缠,转为由民间投资建设并经营,其中,武汉到广州的粤汉线、武汉到成都的川汉线两条干线铁路皆由民间商办。1909年10月2日,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举行通车典礼。   民国代帝国而起,共和代专制而立,为中国历史上大破大立事件。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至此画上句号,实在是中华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如果共和顺利实行,国力赶上欧美并非遥遥无期。可是,民国开国者们的创造力,并不比他们的祖先更为丰富。一国之共和,谈何容易?法兰西为共和之始祖,启蒙运动由来已久,民权理念深入人心,共和之路尚且漫长曲折。反观中国,则诸事不备,既无共和之土壤,又无民主之气氛,革命家们又性急如火,此中的曲折多艰,自可预料。一系列外交事件的处置失当,十分强烈地告诉人们,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并没有改变此前中国可怜而可悲的现象,很多迹象甚至表明,中国的衰退仍在持续。   武昌的枪声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效应在此后的革命运动中还会经常出现。革命之声响彻云霄,连浙东乡村的阿Q先生,也到尼姑庵里过了一回“革命”的瘾。各地新军纷纷起兵,向大清政府发难,预备立宪期间各省成立的咨议局,此时大多倒向革命。未出一月,革命的旗帜即插遍大江南北,全国22省中,17省先后宣布脱离大清政府而独立。局势变化之快,出乎想象,复杂的情势,任何个人和团体都难以控制。   但武汉的军事形势不容乐观,帝国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后续部队正源源不断地沿京汉线南下。大清政府控制的北洋六镇雄师,为当下这个国家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在军事上完全有打败暴动部队的可能。然而,奉命南调的北洋两镇部队,最初的行动颇为迟缓。原因十分简单,他们的主子袁世凯此刻还端坐于他河南顶城老家的一叶扁舟之上,独钓寒江。不过,三年前被摄政王载沣怒斥之后,从宫中屁滚尿流爬出的狼狈,已经一扫而去。他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北洋军队对他的忠诚,坚信他经营多年的虎狼之师一定能帮助他得到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穿着梭衣,戴着斗笠,不动声色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标,内心反复掂量着即将上钩的鱼儿的斤两。皇帝催促袁世凯复任的诏书一道紧似一道。袁世凯在他的各项要求得到满足之后,确信可以掌控局势,才接受了任命。   1911年10月25日,武昌暴动半个月后,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队中,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三位将领,被人称为“北洋三杰”。当时,统帅北洋两镇部队南下武昌的为“虎”将军段祺瑞和“狗”将军冯国璋。他电令虎将军段祺瑞、狗将军冯国璋率领北洋一、二镇速抵武汉前线。两天后,刚刚抵达的北洋军队即于汉口击败暴动部队。月底,袁世凯束装就道,自彰德启程南下武汉,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政治旅程。行前一天,他致书黎元洪,首倡和议。黎元洪在回复中,劝袁世凯反正,并允诺事成之后推举他出任总统。袁世凯大喜过望,但他需要时间。他于武汉前线兜了一圈之后,火速赶往北京,一面重组内阁,独揽军政大权,一面授意著名文胆杨度和出狱不久的汪精卫,就议和迅速展开舆论宣传。   似乎一切都在袁世凯的如意算盘之中,但武汉前线那位懵懵懂懂的冯国璋差一点打乱了袁世凯的整体部署,这位此时还没有多少政治细胞的狗将军,在攻占了汉阳之后,拟挥师渡过长江,一举拿下武昌。暴跳如雷的袁世凯亲拨长途电话,制止了冯国璋的军事行动。他心底暗骂这位不懂政治的部下,难道要让老夫再回河南钓鱼?袁世凯的用意昭然若揭,他要养敌以逼宫。只要皇帝还在龙床之上,他就不能圆总统之梦。以当前之强敌,逼迫皇帝逊位,虽是老套路,但只要使用适时,仍然是妙不可言的招数。北洋军在前线的战事,既不能胜,更不能败,这样才能同时向政府和革命党两边施压。   在鄂军都督黎元洪的通电倡议之下,独立各省代表先是在炮火连天的武汉,继而转至被江浙联军新近攻克的南京,商讨组建临时政府。暗中,南北双方的和谈一直持续,12月中旬,袁世凯的全权代表唐绍仪与即将成立的临时政府代表密晤于上海。所有代表,包括同盟会巨头黄兴、汪精卫,此时均一致认为,即将成立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非袁世凯莫属。组建临时政府的各项议程,唯有议选大总统一项被搁置,总统一职,虚位以待袁之到来。远在北京的袁世凯,自然洞若观火,他在加快逼宫步伐的时候,常常喜不自禁。   就在此时,伟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回来了!半年前广州黄花岗起义惨败后,孙中山流落海外。在辛亥年底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他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中国餐馆里,以洗盘刷碗苦度时日。期间,他因一项资金的募集前往堪萨斯州,途中从当地报纸上读到了武昌暴动的消息。敏锐的孙中山断定,革命事业在九十九次失败之后,导向胜利的那最后一次终于来到。他取消了这次募集资金的旅行,急速赶往华盛顿,而后又远赴伦敦和巴黎,与这些外国政府紧急磋商,希望他们在即将到来的中国内战中保持中立。在得到必要的承诺之后,他从巴黎启程回国。   1911年的圣诞节,孙中山和时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同船抵达上海。悠长的革命岁月,为孙中山在海内海外积累了隆厚的声望。他关于民治的建国理论是“中华民国”的精神基础,他在同盟会中的影响更无其他人可以望其项背。因此几项,来自17省的革命代表,在他到达上海的第四天,以投票的方式选举他为即将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22时,孙中山在南京前两江总督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高举右手,用那曾令千万人着迷的声音宣读誓词: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 class=’page’> 4 下一页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