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覆亡和民国崛起的革命推手(3)

时间: 2011-08-16 11:06    来源:《1750-1950的中国》    汪中求 王筱宇     点击:
  数日之后,远在日本的革命党人开展了多项悼念刺客的活动,人们才知道了这位如同荆轲一般悲壮的勇士的名字——吴樾(yuè)。吴樾的暗杀行动,只不过让出洋考察有了稍稍地延迟而已。年底,经过重组的考察团,仍然从北京前门火车站出发。这一次,朝廷选择了能干的袁世凯负责安全保卫。由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率领,包括正式团员33人、各省选派考察人员4人、赴美留学生11人、听差2人、杂役4人、剃头匠1人的第一路考察团,于12月9日,乘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巨型邮轮“西伯利亚”号,从上海吴淞口放洋。   明年1月14日,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率领的第二路考察团,乘法国轮船公司的“克利刀连”号,驶入茫茫大海。饶有意味的是,他们出发的时候,帝国各大城市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洋货运动正在掀起,在出洋地上海,愤怒的人们甚至烧毁了美国驻上海领事的汽车。拖着长辫子的两大考察团,在外国人好奇的目光中,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日等十数个国家的旅行。在这些实行宪政的国家里,他们看到了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为了公共利益所进行的真诚沟通,看到了君主和议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看到了议员之间只为公理之明而不为意气所用的争执……这一切,令他们在耳目一新之余,思想也受到强大的冲击。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次年并向外宣布预备立宪,企图以此抵制革命,确保大清江山的永固。   他们还分别考察了国外的一些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机构,诸如政府、邮局、铸币局等行政管理和服务部门,监狱、疯人院等管制另类人群的机构,美术院、博物馆、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他们也充分享受了西方的文明生活,便利的通讯手段,先进的交通工具,新鲜完备的娱乐设施,这一切都让他们处于亢奋之中。当然,像被宾馆的旋转门所困之类的狼狈事,也时有发生。1906年夏秋之际,两批出洋大臣先后回到中国。他们向朝廷递交的考察报告,是在朝廷通缉犯梁启超和另外一些热衷于君主立宪的笔杆子帮助下完成的。在力数了立宪的好处之后,他们正式向朝廷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们认为,立宪利于君,利于民,但不利于官。我国的贫弱根本原因在专制,若想富强,只有采用立宪政体。但是,他们也提出,眼下还不是颁布宪法的时候,因为中国的制度与立宪制度相去太远,贸然仿行,国事将更加混乱。只有仿照日本,先下定国是之诏,而后预定立宪之年,使官员和人民预为准备。西太后被出洋大臣说服,最终下定了立宪的决心。1906年9月1日,朝廷发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在这个洋洋数千言的上谕中,首先强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次者明确通过立宪“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最后指出先从制度改革、广兴教育入手,等取得成效之后,再行宪政。当日的《申报》记述了上谕公布之后中国的喜悦:人们奔走相庆,破涕为笑,莫不额手相庆曰:中国立宪矣,转弱为强,萌芽于此。(出自《申报》1906年9月16日)演说家们更是激情充沛:我中国以四五千年破坏旧船,当此过渡时代,列强之岛石纵横,外交之风波险恶,天昏地暗,民智未开,莫辨东西,不见口岸。何幸一道光明从海而生,立宪上谕从天而降,试问凡我同舟,何等庆幸!(出自《马相伯观察演说词》《时报》1906年9月18日)各式庆祝会在多个地方召开,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北京最为热闹,商务印书馆、公慎书局、江西学堂、部分报馆和阅报社,高悬国旗庆贺,各学堂万余师生齐集京师大学堂,举行庆贺典礼。天津、江苏、南京、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松江等地都举行了类似的立宪庆贺会。举国上下的欢腾似乎告诉人们,只要一纸上谕,立宪即告完成。但是,接下来的事实表明,这种近乎狂热的激动,并没有任何理由。最令人沮丧的是立宪的预备期一再延长,1908年8月,西太后临死之前,才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比这个王朝的寿命还多了6年。预备立宪重要内容之一的官制改革,在中央一层就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满族权贵与主持这项改革的袁世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于宫中的太监都被八旗子弟们煽动起来,日夜于老佛爷面前哭闹。最后,袁世凯只得妥协,官制改革遂不了了之。各省成立的咨议局倒是具有代议机构性质,但进入这个全新机构的成员有严格的年龄、财富和教育程度的限制。而且,地方大员,尤其是督抚大人们,对这样一个束缚他们手脚的机构,普遍持消极态度,咨议章程只见颁布,而不见执行,咨议局徒有其名并无其实。中央一级的代议机构——资政院的筹备更是步履维艰,直至武昌起义爆发,这个在人员组成、议事内容和程序上,完全受制于朝廷而毫无实际权力的御用机构,甚至连通过议项的鼓掌、举手都没有学会,只不过稀稀拉拉地开过两三次形式上的会议,根本无政可资。与上述预备立宪的举措相比较,作为宪政的基础性工作——法律修订,则显得扎实一些。   1908年8月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是日本宪法的翻版, 虽不能算作正式宪法,但确定了制定宪法的根本准则。但它把“君上大权”作为正文,而把“臣民权利义务”作为附录。这样的结构形式,说明它的重心还是在于维护君权。虽然在臣民权利义务的部分,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人身等自由权利的规定,但同时又规定必要时皇帝“得以用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沈家本、伍廷芳等负责修订法律的大臣聘用日本法学专家,以大陆法系的刑法为模式,“三阅寒暑,易稿数次,始克告竣”的《大清新刑律》, 突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中国传统的法系,呈现出与旧刑律迥然不同的整体特征。尤其可贵的是,罪行法定、罪与非罪的界定、惩治教育、道德责任等现代刑法原则,在该法中均有所体现:法律无正条者,不论何种行为不为罪。非故意之行为,不为罪,但应论过失者,不在此限。凡未满十二岁人之行为不为罪,但因其情节得施以感化教育。精神病人之行为不为罪,但因其情节得施以监禁处分。前项之规定于酗酒或精神病间断时之行为不适用之。(出自《(钦定)大清刑律》)《大清民律草案》“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大量吸收近代先进法学理论和国际通行法则。   该法采巴威编制式,共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罗马法诸多民事法律原则通过德、日等国的扬弃、消化之后,又借清末修律之机影响着此后中国的法制。然而,对大清帝国来说,这些法律都来得太晚,有些未及颁布,有的虽然颁布了,但未及实施,这个庞大的帝国就一命呜呼了!虽然未能扶大厦之将倾,但清末修律将中国沿袭已久的旧式法律推上现代化的道路,并确立了此后中国一百年的法律走向,这或许是它最具历史意义的副作用。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西太后先后死去,光绪仅3岁的侄儿溥仪在西太后临死前被指定为继任皇帝,他的父亲——光绪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理所当然地成为摄政王。   年轻的满族权贵们雄心勃勃,力图恢复他们祖上的无上荣光。这些志大才疏的王公贵族,不断地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使原本就失去了向心力的地方政府,更加离心离德。不知死期将至的满族少壮,还全力将汉人官僚从中枢机构中排除,最具权势的袁世凯也被迫归隐原籍。以恭亲王奕䜣、西太后等政治大鳄当年之强势,尚且百般倚重汉人官僚,晚年的西太后更是对袁世凯等信赖有加。载沣何德何能,居然如此迫不及待地排斥打击能决定帝国生死存亡的朝廷重臣?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13名成员中,满人9名,并且皇族就占了5名,汉人仅4名,载沣的两个兄弟分别掌握着陆军和海军。这样,行政和军事大权就全部集中于皇室之手。连原来一心保皇的立宪派都感觉到大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咨议局和资政院的议员大人,在失望之余纷纷转向革命,成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和掘墓人。   热热闹闹的预备立宪,对病势沉重的大清帝国疗效甚微,满洲皇族少壮们的一意孤行,让原本支持政府的立宪派扭头而去。从理论上来说,一直与立宪派拳脚相加的革命派,此时应该趁势而上,大出风头。然而,革命的形势似乎并不乐观,至少在1911年至农历辛亥年刚刚到来的时候,人们还没看到后来史书中所描述的那种风云激荡的壮阔场景。革命党人的暴动和暗杀依然在不断地上演,但没有出现多少令人兴奋的结果。同盟会成立以后在南部地区组织的几次暴动,均以失败而告终,新近的一次失败,即发生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   同一年,“引刀汪精卫北上行刺之前,同盟会成员陈碧君为汪壮行时说,明天你就要去死了,我没有别的送你,把我的身体送给你吧!汪、陈遂成伉俪。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美男子汪精卫,北上刺杀摄政王载沣,只是为自己赢得了美名以及美人,而摄政王毫发未损。革命所需的经费筹措,殊为不易,承诺不断而兑现绝无,让越来越多的捐助者逐渐丧失了信心。革命远未成功,同志们也并未气馁。筹款活动依然在“内地同志出命,海外同志出财”这样充满激情的演说中进行,新的暴动也在酝酿之中。革命领袖孙中山不断地鼓励因长期遭受失败而情绪低落的同志们,“一败何足馁”,“革命不怕受骗,也不怕失败。哪怕一百件革命事业有九十九件失败,而只有一件成功,革命就可胜利”。   同盟会加强了在各地新式军队中的渗透工作。新军中已经有不少官兵加入了同盟会,经过他们的努力工作,支持或倾向革命的官兵越来越多。从过去依靠会党到将来依靠新军,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变,不久之后上演的大型革命剧,新军出演了其中最为重要的角色。新军泛指大清帝国按西方操典组织训练的军队。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成的北洋军队,应该是中国近代新式军队的鼻祖。   1901年以后,大清政府议定重新组织军队,以替代满洲八旗和由地方团练发展而来的武装力量,新军遂在帝国遍地开花。到1911年,分布于帝国各地的新军估计在50万上下。1905年大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后,大批年轻的读书人出于功名无望而投笔从戎,从年龄上计算,他们应该是新军中的主干力量,加上新军招录条件较为苛刻,因而新军官兵皆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些渴望上进的年轻人,在民族主义的情绪感染之下,很容易迸发冲天豪情。这也是革命党在新军中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class=’page’> 3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