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时间: 2006-09-20 14:57    来源:         点击:
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陈淑美

台湾人的“喉咙”失声当时有反省力的台籍知识份子,对日人蓄意发动的这场“与祖国间的战争”,其心情是相当无奈的。“包羞忍辱、草间偷活的心情,和装聋作痴、委曲求全的苦衷,若非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到,”当时也是新民报编辑的叶荣钟在他的回忆文中写道:“无地可容人痛哭,有时须忍泪欢呼,”他说,有时这种矛盾真要把人活活气死。当时,新民报的确是台籍士绅很依赖的一份报纸,“要看战情,去图书馆看日日新报;要纾解苦闷,看新民报,”日据时代新文学健将,如今已七十岁的王昶雄指出,新民报真正能反映“台湾人的心情”。遗憾的是,这类代表台湾人心声的言论,随着战局的日益开展,日渐受到箝制。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当局为了强化“皇民化”政策,限令全岛报纸一律废止中文,新民报逐渐丧失发言的空间;一九四一年,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前,新民报又被改为“兴南新闻”,“一切均在军事掌控之下,谈不到自由,更没什么民族思想可言,”杨肇嘉的回忆录指出,台湾人的喉咙,至此逐渐“失声”。严惩的圣战?殖民地政府对人民的宣传,除收音机、报纸之外,利用影片在街坊、学校等处巡回放映也是重要管道。几年前,国家电影资料馆积极寻找这类影片,在已故导演何基明的带领下,在台中县一所国小的仓库内,找到了一批摄制于一九四○年左右的宣传影片,其中有大量关于卢沟桥、八一三事变,和占领南京的影像纪录。“七七卢沟桥事变”,老一辈台籍人士称“支那事变”,是中国对日作战的开始。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演习,藉口搜查失踪士兵,袭击宛平县,驻军奋起反抗。中国历史教科书上耳熟能详的说法,到了日本宣传片中,成了另一套。《膺惩(严惩)的圣战》,影片一开头的几个大字,明白地表现日本人对“七七事变”的观点。影片的内容指出,日方出兵是因为在卢沟桥上,中国人对其“非法射击”,日军一忍再忍,要求中国军遵守停战协定,但中国片面毁约,于是皇军决定“严惩”中国,不一会儿功夫即占领了宛平等地。画面中,化为废墟的宛平县城、高举白旗的廿九军部队(标题:中国军见苗头不对而溃逃)、光荣入北平城的皇军……,一幕幕画面闪过,呈现的是完全日方的观点。在日本人的宣传影片中,日本军无论酣战多久,画面中出现的永远是“服装整齐、神态自若,将官则指挥若定的样子”,日军既拥有强大火力,又英气焕发,掳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总之日军形象是英勇、美好的;反之,中国兵则老打败仗、无能的;日军进城时,各国侨民及中国市民是“感激至极,留下欢喜的眼泪”。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