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开沟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2)

时间: 2008-01-18 16:40    来源:    武家政     点击:

    经过考古人员对朱开沟各段地层中残存的古代低等草本植物孢粉的分析,随着公元前2000年前后发生在西部干冷气候的东侵,生活在朱开沟的先民们面临着由气候湿润向干燥变冷的严峻考验,在自然生态环境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情况下,主动适时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不断扩大家畜养殖,特别是对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饲养,以弥补农业不可逆转的欠收。经考古发现的动物骨骼数量证实,朱开沟先民饲养猪、羊、牛的比例已分别达到总量的34%、35%及15.7%,家畜养殖地位的明显上升,推动经济形态由农转牧或半农半牧,社会经济主导地位最终被牧业经济所取代。从而,中国北方的畜牧业文化首先在鄂尔多斯地区从以农业文化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圈中分离脱颖而出,率先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变,自然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变化,这一重大改变的标识物,便是出现了最具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鄂尔多斯青铜短剑、刀,还有蛇纹瓦鬲、砂质带钮罐;形式多样的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的细石器,以及以骨为柄,以石片为切刃捆掷而成的复合式砍削器,这些物证,都在朱开沟遗址的发掘中,展示出了历史进程转折的本来面目。尤其是朱开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短剑和刀的造型特点与在鄂尔多斯和邻近地区发现数量可观的鄂尔多斯青铜刀、剑的特征如出一辙,至今考古界没有发现早于或与朱开沟同期冶炼铸造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文化遗存,这表明朱开沟就是孕育鄂尔多斯青铜器的摇篮。正是在鄂尔多斯地区以朱开沟为中心发生了这些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中国北方从此展现出中华游牧文明的曙光,引发了以农耕为主中原华夏诸族与以游牧为主北方民族的分野,以畜牧业为社会主导经济的中国北方民族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大舞台。这就是在商代甲骨卜辞中经常出现“  方”、“土方”、“鬼方”等这些北方民族“方国”称谓的原因。随着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壮大,拥有广阔天然牧场和蕴藏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源——食盐的鄂尔多斯地区,就一直成为中国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根据地和聚结地。研究历史文献可知,无论是环套鄂尔多斯地区的黄河,还是最早出现在鄂尔多斯地区南缘的赵长城和秦长城,继而之后的明长城,既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政治势力的分界线,又是南北经济利益的连接线。数千年前,就在这块热土上上演了许许多多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抗、碰撞、相融的悲喜剧,出现了许多芳名永驻在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遗迹。这种持续了几千年的冲撞与交融,曾推动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使秦汉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开拓性。即使随后进入魏晋南北朝直到唐朝中叶,在近六百年间,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仍然是融铸中华文化的主流,最终在北方民族游牧文化的补强与复壮下,唐朝帝国登上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壮丽的峰颠,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辉煌。可见产生于北方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曾对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那么,其中与通向中原腹地通道相连,孕育北方游牧文明发源地的朱开沟文化自然功不可没,它以推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大分化,形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时期的对峙与融汇,从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