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时代中原玉器上看到的二种文化现象(提要)(2)

时间: 2008-01-18 16: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 2001总第二期    高 炜     点击:
  在姜寨仰韶晚期、玉    在孟津小潘沟龙山遗址有过出土,其余也不曾见于中原各地(不含陕北)史前遗址。相反,可确认的尖首圭(见图一)、殳和由玉件、绿松石饰片及骨笄组装成的镶嵌头饰等(见图二),则首先发现于陶寺,其它地区尚未见诸报道或虽有出土而未经确认。由2--6节玉璜对接成的"复合璧",也是陶寺及附近临汾下靳村遗址的典型玉器之一。      器形方面,可举下列几种主要器类略作分析:      从钺来说,陶寺玉钺以平面呈侧置梯形和长方形两种为主,有平刃、斜刃和弧刃,罕见圆刃,主孔直径多在1厘米上下,未见两侧边缘呈内凹曲线、作弧刃的"风"字形钺和大孔钺。除芮城县博物馆藏1件玉钺呈大孔、圆刃状,具江淮作风外,从基本造型看,与长江下游及江淮地区史前玉石钺系统有较明显的区别;而同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及黄河中、上游各龙山遗址出土的玉钺形制较多一致。主孔外又钻出散孔,并在散孔中嵌补玉片的作法,既表现出同海岱系玉钺的一致性,又反映出二者的差异:见诸报道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玉钺上的散孔,一般只一孔,且小于主孔,其位置常与主孔同在中轴线上,或在主孔旁,似与缚柄有关;陶寺玉钺的散孔可多到三、四个,孔径大小不一,个别比主孔大,位置又多近两侧边缘。器身扁薄,有的钺只有0.3厘米厚,构成陶寺玉钺群不同一般的特征。      中原地区出土玉璧的最显著特点,一是中孔(好)普遍大于一侧肉的宽度,以至常被称为"瑗";一是薄,厚度一般在0.5--0.8厘米间,也有厚仅0.2厘米上下、工艺极精湛的上乘之作。大、中型小孔玉璧,迄未见于陶寺,在见诸报道和笔者所观摩到的中原史前玉璧中,也属罕见。只临潼康家遗址出土1件、芮城馆藏1件(似叶蛇纹石)为大型小孔璧,好径约占外周直径1/5--1/7,形制与同类良渚玉璧相似。可见,好径较大的璧似乎是黄河中游一带较通行的形制。      璧的内、外侧边缘形制多样,肉的剖面既有近良渚系玉璧呈长方形或内厚外薄的侧置梯形者,也有近海岱系呈内厚外薄的三角形者,还有呈圆角长方形的。但不见良渚那种外缘呈凹槽的璧。      极少数璧外周或中孔呈椭圆形,或外周呈圆角方形而孔作椭圆形,同红山文化玉璧式样近似。      另需提到陶寺出土的玉环,肉呈窄条形,内缘弧状、外缘刃状或内、外缘均作弧刃状,肉中部呈弧状或平台状突起,显现出红山文化玉器作风。尤其小件玉环(常作头饰组件),具更显著的红山文化玉器特征,有的肉内侧切割出一个近三角形小缺口,使好的平面近似桃形。据上述,璧、环类玉器中含有红山文化因素,似无疑义。当然,在凌家滩也有外周呈圆角方形或好呈桃形的璧、一面呈弧形突起的环,陶寺璧环类的造型曾否受到凌家滩玉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值得研究。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