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2)

时间: 2008-01-18 16:40    来源:    杨育彬     点击:

    除地层叠压关系外,从出土遗物上也可看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与二里头一、二期文化的渊源关系。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与二里头一期文化的陶器组合,均有鼎、鬻、平底盆、深腹小平底罐、大口罐、高领罐、碗形澄滤器、圈足盘、豆、碗和蒜头形器盖等。另外有些陶器虽然不同,但也可看出其演变的轨迹。如:河南龙山晚期文化的直筒杯,发展为二里头一、二期文化的长筒形觚;三足单耳杯,发展为平底爵;底部布满小孔的罐形甑,发展为底部为5--6孔的盆形甑;四足盘发展为三足盘等。从陶质上看二者都是黑陶较多,灰陶较少;从纹饰上看也较相似,有篮纹、方格纹和细绳纹等。它们出土的卜骨也是相同的,都是只有灼痕,而无其他加工痕迹。由此可以看出,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是由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发展而来的。

    近些年来,普遍使用了14C来测定年代,虽然有一定局限性和相当的误差,但还是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属于河南龙山晚期文化的煤山一期,经14c测定有两个数据:一是公元前1690±100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005年),二是公元前1920±115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290年),这就从绝对年代上证明煤山一期是属于夏代早期的。密县新砦遗址龙山文化最晚期的灰坑H6的木炭距今为公元前1925年,更包括在夏王朝之内。

     在临汝煤山、登封王城岗和郑州牛砦等河南龙山晚期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铜渣或铜器腹片或铜块,证明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比起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有了一个飞跃。这为改变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时候还出现了城,1977年登封王城岗古城址就是一例⑨。《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祟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嵩山》条下也引韦昭注说:“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证明崇山就是嵩山。文献中曾把夏部族的首领鲧和禹称之为“崇伯鲧”和“祟禹”,<汉书·武帝纪》也记有“元封元年,登礼中岳,见夏后启母石。”东汉延光二年颖川太守朱宠等还修了“启母阙”。阙、石至今尚存。由此可知,夏部族与嵩山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外,<孟子·万章上》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赵歧注:“阳城在嵩山下。”《史记·夏本纪·集解》:“禹居阳城,今颖川阳城是也。”<水经注》颍水条记有:“颍水东合五渡水,经阳城县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在此,亦周公以土圭测日影处,县南对箕山。”上述记载中阳城的地望和今登封县东南约15公里的告成镇是相吻合的。告成镇在五代时称告成县,唐以前是阳城县。这里东有石淙河,西有五渡河,北靠嵩山,南临颖水,隔河与箕山相望。顺颖水东下经石羊关至禹县与豫东大平原相接,沿五渡河西北上过轩辕关与伊洛河谷相连。1977年在告成镇东北的一座东周城址里,发现有一些印有“阳城仓器”的战国陶器,证明这里就是东周时期的阳城遗址,这为寻找夏初的阳城提供了线索。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