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东渐──夏文化溯源(3)

时间: 2008-01-18 16:43    来源:    谢兴鹏     点击:

  1、鲧禹治水的大致路线

  《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山番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蒙文通先生引郑玄注:岷山在岷江上游,山番冢山在汉江源头,“沱在郫县,潜出山番冢,蔡蒙在汉嘉,和读曰桓,桓水出蜀山西南。是《禹贡》于梁州所详,偏在西北”。 从这些史料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鲧、禹治水始于岷江、汉水。我们可以据史料推断,黄帝令其子颛顼降居若水,颛顼及其子孙鲧、禹等逐步成为巴蜀大地的部落首领。而据冰川考察资料表明,唐虞时代,成都平原西面的横断山区当时受高温气候影响,夏秋雨量集中,据长年统计, 盆地西部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90%,素有“西蜀天漏”之称,一旦夏雨集中,水流不畅,便酿成洪灾。因此,鲧、禹首先对给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构成洪涝威胁的岷江进行治理,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汉水流域与巴蜀相连,曾是蜀汉政权统治区域,以此上推,唐尧时代应为古蜀国辖地。 因此鲧、禹在治理岷江的同时治理汉水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由于鲧、禹所处的巴蜀地区的水患得到先期治理,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加之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民生活相对富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我们认为当时的巴蜀文化应当比中原文化更发发达,至少不比中原文化逊色。鲧、 禹及其先祖创造的巴蜀文化本身就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鲧、禹治水成效显著,远近闻名,鲧才在中原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被尧选中负责治理洪水。鲧奉命治水的主要区域当是河、洛、济、淮、泗等地。禹继父业首先治理的也当是鲧治水的区域,在治平河、洛、济、淮、泗一带洪水之后,便转战长江中下游(含三峡)。

  治理洪水是极其宏大的工程,一是时间长,鲧治水九年,加上禹治水十三年,跨越了三个时代;二是范围广,从长江上游的岷江、汉水到黄河流域,再到长江中下游,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也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三是广泛的参与性,当时,黄河、 长江流域被若干个小部落割据,在尧舜为首的势力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的号令下,在鲧、禹的组织下,所有受益的大小部落都能听从号令,为共同的事业而出力。在治水的过程中,小部落逐步融和成大部落,最后全部聚集到华夏部落联盟的旗帜下。

  在治水的过程中,鲧、禹将巴蜀先进文化带到足迹所到之处, 促进了所到之处经济、 文化的发展,同时各种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流,使治水相对集中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快于其它地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这也是“宝墩文化”、 “三星堆文化”与“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既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原因。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