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50年的时代变迁

时间: 2009-10-12 15:51    来源:    张伟 中国青年报     点击: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即将迎来它颁行的第50个年头儿,各种座谈会纷纷召开,电视节目正在筹划。相比而言,这只是一桩寻常事。

正如50年前那个下午,在北京大学念理科的大一学生冯志伟,到校外溜达时,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份汉语拼音方案。冯志伟试着拼了一下,“觉得很好拼,很快就学会了”。

那是1958年年初。2月11日,刚刚结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被正式批准。同年秋天,拼音方案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取代了通行近40年的“注音字母”方案。据统计,当时每年大约有2000万小学生学习拼音。

在国家对拼音方案作出选择后不久,冯志伟也作出个人选择:他放弃所学专业,调到中文系学习语言学。如今,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改革热闹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早在1951年,毛泽东曾表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句话长期被主张废除汉字的一派挂在嘴边。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最初,毛泽东主张的“民族形式”占上风,同时存在的意见还有苏联代表提出的“斯拉夫字母方案”,部分学者坚持的“拉丁字母方案”,以及民间自创的字母方案。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