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如今的下落(2)

时间: 2012-06-15 15:17    来源:《文史天地》2005年12期    周燕琼 胡兴军     点击:

  东晋初年,从北方逃到南方的皇帝,没有“传国玺”,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讥为“白板天子”。又二十年,玺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南方宋、齐、梁、陈四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为隋朝所有。大业十四年(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隋炀帝皇后萧氏与其孙杨正道携带传国玺逃往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萧后说“此乃传国玉玺。太宗即位,天下归心,理应物归正主。”太宗一听说是传国玉玺,忙接过匣子,但见匣内放有一块方圆四寸,龙璃虎钮的玉玺,以黄金镶补缺角,并有篆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太宗取在手中,激动的手微微颤动,宝玺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文,正是秦始皇传下来的帝王受命之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祐四年(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昌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咸阳人段义在河南乡掘地修舍,获得一方玉印,玉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各有各的用处。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后不知所踪。   元代也曾发现“传国玺”。据《元史》及《辍耕录》等书记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孙拾得家人手持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面有篆文八字,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龙之状”,经御史中丞崔或、监察御史杨桓鉴定,竟是秦以来历代相传、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的传国王玺。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明军进攻之下,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传国玺也随之流落漠北。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蒙古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人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最终还是空手而返。明弘治十三年(1500),陕西户县人毛志学在泥河滨获得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玺,由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人漠北的传国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展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