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藏斯2073卷子敦煌话本故事探源

时间: 2014-06-21 14:45    来源:         点击:
英藏斯2073卷子敦煌话本故事探源

周维平

[兰州]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

32-37页



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为斯2073号的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①](后或简称《话》),为北宋初年(972年)的抄本,是现存的一篇比较完整的话本小说。
  一、话本产生与流传的年代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唐代关于远公神话甚多,但可分为二类:一为远公上生兜率(见禅目大师诗),一为立社期生净土。中唐以前,弥勒似犹见奉行,故弥陀派著论尝辟之。”[②]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故事即为远公上生兜率故事。按汤说,《话》中故事则早在中唐以前便已广泛流传。王庆菽《宋代话本和唐代说话,俗讲,变文,传奇小说的关系》:“从上面的材料来看,变文产生的时代最早在盛唐玄宗时期,到中、晚唐时就更加发展。同时,‘说话’也是盛唐玄宗时就有,中、晚唐时就更加繁盛。”[③]因此,庐山远公的“说话”及其话本《庐山远公话》可能形成于盛唐,流行于中、晚唐。
  二、关于《庐山远公话》之远公
远公,是《庐山远公话》中的主人公。远公即慧远。但史传上出家修行的慧远有两个,一是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一是隋朝京师净影寺慧远。《话》中远公到底是哪一个慧远呢?
  1.远公即庐山东林寺慧远
《话》云:“说这慧远,家住雁门。兄弟二人,更无外族。兄名慧远,舍俗出家;弟名慧持,侍养于母。”“我当初辞师之日,外分交待,逢庐即住,只此便是我山修道之处。”这里所言,基本上与东晋庐山慧远的身世相符。时人康乐公谢灵运《庐山法师碑》云:“法师讳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于关右遇释道安,一面定敬以为真吾师也。遂抽簪落发,求直道场。”“振锡南游,考室庐阜,结宇倾岩。”[④]时人张野,柴桑人,与陶渊明同乡,入庐山依远公。其著《远法师铭》,亦云:“沙门释慧远,雁门楼烦人。本姓贾氏,世为冠族。”“遇释道安,以为师。抽簪落发,研求法藏。”“襄阳既没,振锡南游,结宇灵岳。”[⑤]梁慧皎《高僧传释慧传》云:“便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⑥]可见远公是庐山东林寺慧远。
  2.远公是艺术化了的庐山慧远
《庐山远公话》,是一篇话本小说。它是属于民间艺人创作的作品。因此,《话》中的慧远,是民间艺人根据需要进行了艺术加工的慧远。首先,合并了隋朝京师净影寺慧远大师撰写《涅槃疏》(十卷)一事;其次,出于宣传佛教教义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不合史传的内容,如其弟慧持在家侍养其母,慧远被劫为奴及卖身为奴以偿宿债,在东都福安寺与道安论法,晋文帝迎远公入宫奉养及数载后回庐山造法船归依上界等。据王庆菽先生《敦煌文学论文集庐山远公话》:“本文乃合二慧远传、二道安传而为一,中间加以神话、虚构铺张演绎而成。”由此可见远公是被艺术化了的庐山东林寺慧远。
  三、《庐山远公话》故事源流
《庐山远公话》主要是叙述远公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其中又插入了“锡杖泉”、“山神造寺”、“庐山龙”和“远公与道安论法”等几个小故事。作者以《涅槃经疏抄》为线索,有机地把这五个故事结合起来,情节跌宕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是一篇比较成熟的文学作品。
  1.远公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及其思想依据。
先将故事简述如下:
寿州界内,有一群贼,为首的姓白名庄。白庄听说江州庐山化城寺中,接受的施利极多,财帛不少。于是结党徒五百余人,星夜倍程,来劫化城寺。土地神慌忙来寺中报告,请众僧切须回避。众僧四散,唯有慧远不肯离开,白庄没有劫得钱财便劫持慧远为奴。日来月往,跟随数年。
一天夜里,慧远朦胧睡着。梦见十方诸神悉现云间,无量圣贤皆来到此。唤起慧远为众生念《涅槃经》,并告诉他有宿债未偿还:当朝宰相与白庄前世都是商人。相公曾在白庄处借了五百贯文钱,是慧远作的保。后来相公未偿而亡,慧远欲还,不幸亦死。轮回至今,须当偿还。次日慧远便要求白庄将他卖给东都当今宰相崔相公为奴。成交后白庄得了五百贯文钱,便回寿州。
后来崔相公得知慧远为他卖身偿宿债之事以后,雨泪悲啼,自责愆过不已。
慧远被劫为奴而后卖身以偿宿债的故事,是唐代民间艺人创作出来的,不过,该故事并非臆撰,它是以慧远的因果报应思想为依据而作。因果报应思想,是慧远所信奉的佛教思想的中心。慧远曾著有《三报论》、《明报应论》等文章,对因果报应说展开了多方面的论证,尤其是阐发了“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生有三世”之说。而本故事正是一个“三报”之一的“生报”(即下世受报)故事。
  2.“锡杖泉”的传说及其源流
《庐山远公话》云:“于是远公自入寺中,房房巡遍,院院皆行,事事皆有。只是小水,无处投寻。远公曰:‘此寺甚好如法,则无水浆,如何居止,久后僧众到来,如何有水’。遂下殿前来,见大石一所,其下莫有水也。远公遂以锡杖撅之,方得其水,从地而涌出,至今号为锡杖泉”。
锡杖泉的传说,梁朝《高僧传》已有记载,并且已与“龙泉精舍”和“龙”结合一起。《高僧传》云:“(远)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始往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太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便朽壤抽泉。’言毕清泉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⑦]
锡杖泉的传说,自唐代以后,仍通过有关碑记、志书、佛籍以及民间艺人流传下来。《话》云:“泉水应杖而击涌,因立精舍,不附以龙出焉。”之所以这样,是因龙不可见,而寺泉恒存,人们去虚存实以传此说。唐代李邕《东林寺碑》云:“(远公)谓其徒曰:‘是处崇胜有足底吾,居地若无流泉,曷云法宇?’大雄神庙,特异蓬峰,结跏一心,开示五力。以杖刺地,应时涌泉,既荷殊祥,因立精舍。”[⑧]宋陈舜俞《庐山记社主远法师》:“太远六年,(远公)至浔阳,爱庐阜之间旷,乃立龙泉精舍。”[⑨]元优昙《庐山莲宗宝鉴远祖师事实》:“至庐山,以杖卓地曰:‘有泉当注’,忽泉迸出。乃诛茅为庵,讲《涅槃经》。”[⑩]
有些今人编著,如熊如琴等编的《庐山的传说》,这样叙述“锡杖泉”及龙泉精舍传说:“尽管这样,慧远还是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他手持锡杖,在地上轻轻一击,默默祷告说:‘弟子慧远,若能在这儿安居,就请神灵保佑,冒出山泉!’慧远祷告已毕,把锡杖一抽,只见地面突然裂开,一股清泉奔涌而出。慧远大喜,就在这儿建一草棚,暂时住了下来。这一年夏天,适逢浔阳大旱,城内连饮水都十分困难,慧远就来到泉水池边,默默祈求龙王降雨,普救生灵。不一会儿,只见泉里‘呼’地飞起一条神龙,在浔阳上空翻腾,刹那间大雨如注,平地水深三尺,百姓们欢腾雀跃。慧远更是高兴,就把这口泉起名为‘龙泉’,他所住的草棚,也就叫做‘龙泉精舍’了”。(11)不难看出,故事打上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烙印:第一,不是继承其流,而是综合六朝以来的传说以言之。第二,其时人们不信佛教,但讲祝愿,所以改“读《海龙王经》”为“默默祷告”。
  3.“山神造寺”的传说及其源流
《庐山远公话》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叙述了庐山神鬼替慧远造寺的传说。《话》中讲慧远在庐山香炉峰北边结庵之后,跏敷座,念《涅槃经》数卷,感得附近生起一片祥云。山神奇怪,派树神前往巡检。树神问清详情之后,回报了山神。于是山神命树神召集山中鬼神,为慧远造寺。“是日夜练神兵,闪电百般,雷鸣千种,晓喧喧,神鬼造寺。直至天明,造得一寺,非常有异。且见重楼重阁,与忉利而无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
山神造寺的传说,东晋、南朝史传没有记载,据史料:东林寺是东晋的江州刺史桓伊应慧永建议而为慧远建造的。梁僧佑《出三藏记集慧远法师传》云:“江州刺史桓伊,为造殿房。”(12)梁慧皎《高僧传》:“永(慧永,慧远的同门旧好,西林寺住持,曾邀慧远与其同止西林)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慧远)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13)可见该传说形成于唐代。
唐代之后,人们将山神造寺的传说与桓伊建寺的史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既有神话色彩又有历史事实的东林寺建造故事。然而各代故事又各有特色。如宋陈舜俞《庐山记》:“(慧永)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弘道,学者日集。贫道所栖,狭不足处,奈何?’时又梦山神请曰:‘此山足以神。’一夕,忽有雷雨,震击诘朝,林麓大辟,唯素沙布地,兼有文梓良材。桓乃即其地更立房殿,名曰神运。以在永师所居之东,故号东林。即太元十一年岁次丙戌寺成。”(14)这里为桓伊接受慧永建议,又兼因神鬼献灵,于是为慧远建东林寺——桓伊为建寺的决断者。又如元代优昙《庐山莲宗宝鉴远祖师事实》:“(远)讲《涅槃经》,感得山神献灵,资助材木,雷雨辟地。江州太守惊其神异,奏立东林寺,名具殿为神运。太守十一年寺成。”(15)这里是由于山神献灵,桓伊惊异,明奏皇上,建立东林寺——桓伊并不是建寺的决断者。
  4.慧远与庐山龙传说及其源流
中国是龙的故乡。慧远为一代佛教领袖,于是古人附以龙的传说,从而增添了人物的神秘色彩。《庐山远公话》中,有庐山千尺潭之龙听远公讲法的故事。《话》云:“远公入寺安居,约经数月,便有四远听众,来奔此寺。远公是日为诸徒众广说《大涅槃经》之义。前后一年,听众如云,施利如雨。所有听人,尽在会下。说此会中有一老人,听经一年。道这个老人,来也不曾通名,去也不曾通字,自从开讲即坐,讲罢方始归去。远公深有所,遂令同行与他唤此老人。(老人)蒙唤,直至远公面前。远公曰:‘老人住居何处?听法多时,不委姓名,要知委的。’老人曰:‘弟子虽听一年,并不会他《涅槃经》中之义,终也不能说得姓名。’老人言讫,走出寺门,随后看之,并无踪由。是何人也?便是庐山千尺潭龙,来听远公说法。”
慧远与庐山龙的传说,早在六朝时多有流传。虽然其内容与《庐山远公话》中的传说并不相同,但其实质都是讲灵异感应的。《高僧传》云:“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16)南宋刘敬叔《异苑》中云:“沙门释慧远,神庐岳,常有游龙翔其前。远公有奴,以石掷中,乃腾跃上升。有顷,风云飙。公知是龙之所兴,登山烧香,会僧齐声唱偈。于是霹雳向投龙之石,云雨乃除。”(17)
慧远与庐山龙的传说,自唐以降,就少有流传文字了。但有一则“辟蛇圣者”的传说,偶见于佛典、僧传中,元优昙《庐山莲宗鉴远祖师事实》:“山多蛇,有行者不知何许人,尝待于师,至今号辟蛇圣者。”(18)
慧远是有神论者。他曾著有《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对神的属性与含义作了多方阐述。他说:“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也。”“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19)他认为神是一种非常精灵的东西,能感知外物、依照一定的心理法则而行动。而上面的三个故事“锡杖泉”、“山神造寺”、“慧远与庐山龙”等,就是在慧远的“(神)能感物而动、假数而行”的有神论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5.慧远与道安论法及其有关问题
《庐山远公话》中有慧远与道安论法的故事。
慧远被白庄劫走为奴后,慧远之徒云庆接下师父交给他的《涅槃经疏抄》,再集僧众,开启讲筵。听众悉皆雨泪,如见大师无异。几年之后,仍无慧远的信息,云庆便将《涅槃经疏抄》交给道安和尚。道安便带着“疏抄”来东都福光寺内开启讲筵。听者如云,施利如雨,连晋文皇帝都幸临听讲。
慧远卖给东都宰相崔相公为奴后,一日在房中念经。相公听见,前来询问。命慧远重坐念《涅槃经》。慧远“重开题目,再举经声,一念之终,并无厥错。相公见之,频称善哉。”便吩咐家人:“自今以后,新来贱奴,人不得下眼看之”,并为慧远改名为善庆。
崔相公每日下朝,常到福光寺听道安讲经。一天,带善庆来到寺外替他看马,善庆想进寺听经,但不能入寺,心里很惆怅。相公回家后,在夫人的要求下,将听得的经讲给全家人听。其内容是八苦交煎。讲完之后,大小良贱悉来拜谢相公,唯有善庆纷纷落泪。相公责问,善庆回答说道安讲经,有缁服之别,不能平等,“不解传法入三等人之耳,以及四生十类”。在相公的要求下,善庆一一讲解。相公闻语,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盛赞善庆解得佛法分明。
在善庆的要求下,崔相公于下次带善庆去福光寺听道安讲经。道安开讲后,善庆问他讲的是什么经题?道安见他是“下贱之奴”,便“不与你下愚之人解说。”善庆怒声辩道:“我乃是人,岂得不合闻经?我为下贱,佛性无殊。缁服不同,法应无二。”于是道安不得不回答他的一连串问题,最后被问得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不得已而露出所讲的《涅槃经疏抄》来自庐山慧远大师处的底细。当善庆宣布自己就是远公并且证实确是腕有肉环、大放光明的异相时,道安“起下高座,举身自扑,七孔之中,皆流鲜血,步步向前,以忏前悔。”
崔相公于是将远公曲折经历上奏晋文皇帝。帝览表大悦,下令中书门下,排比释、道、儒三教。赐慧远如意数珠串等物,迎请慧远入其大内供养。
以上故事是一个唐代民间世人创作的故事。据《高僧传竺法汰传》记载,慧远曾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在刑州攻难沙门道恒,并且战胜了道恒。当时道恒在荆州一带宣扬般若学的“心无”之说,影响很大。慧远的同门竺法汰认为道恒宣传的“心无”是“邪说”,应该批判,就派出高足昙壹代表自己诘难道恒。辩论进行了整整一天,双方不分胜负,只好暂时休会。这时慧远正奉道安之命前往慰问患病的竺法汰。当他听说辩论情况后便于第二天上午同往参加辩论。据载:“慧远就席,攻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此而息。”(20)
另,故事中慧远著《涅槃经疏抄》一事,也不见于东晋、六朝的碑文传记中,属于“说话”者或话本作者的创作。可能是“说话”者或话本作者出于故事情节及其宣传涅槃经义的需要,将隋代京师净影寺慧远大师撰《涅槃疏》一事并入本话中。唐代道宣《续高僧传》云:“释慧远,姓李氏,敦煌人也。后居上党之高都焉”;“幼丧其父,与叔同居”;“十三岁辞叔,往泽州东山古贤谷寺。时有华阴沙门僧思禅师,见而度之”;“为黎光师十大弟子”;“因置寺焉,名为净影,常居讲说”;撰“《涅槃疏》十卷”。(21)又:《庐山远公话》中,有远公在制《涅槃经疏抄》前启告诸佛之事:“(远公)言讫焚香度过,启告虔心,遂将其笔望空中便掷,是时其笔空中屹然而住。远公知契诸佛如来之心,遂乃却请其笔空中而下。怎得知?至今江州庐山有掷笔峰见在。”而《续高僧传》中,亦有隋慧远在制完《涅槃疏》后发愿乞相一事:“(隋慧远)初作《涅槃疏》讫,未敢依讲,发愿乞相。梦见自己手造七佛八菩萨像,形并端峙还自绩饰,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末后一像彩画将了,旁有一人来从索笔,代远从之。觉后思曰: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同上注两事相类似,只是各因所在的不同环境而有所变化而已。这也能作为《话》是合并了隋慧远制《涅槃疏》一事的佐证。
再者,故事中慧远与之论法的“道安”一名,应是民间艺人或《话》作者的误记。据谢灵运《庐山法师碑》:“于关右遇释道安,一面定敬以为真吾师也。遂抽簪落发,求直道场。”(22)僧祐《出三藏记集》:“乃于关左遇见安公,一面致敬,以为真吾师也。遂投簪落饰,忘质受业。”(23)道安应是慧远的师长。
  四、几点遗漏——没有入《话》的故事及缘由
  1.慧远率僧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慧远既持精灵不灭之说,又深怵生死报应之威。故发弘愿,期生净土。于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廿八日刘遗民、周续之、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集于庐山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并令刘遗民撰文勒石。
该故事在《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中已有较全面的叙述。《高僧传》还引用了刘遗民撰写的誓词(全文),其首曰:“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花,敬荐而誓焉。”(24)《高僧传》在该故事之前还记叙了慧远“背山临流筑龛室,妙算画工淡采图写(佛影)”与“祈心奉阿育王像”二事。
这一主要故事却没有写入《话》中,究其何因?可能是在《话》形成之时,该故事还未流传到北方。慧远建斋立誓一事的北传应该与善导大师正式建立净土宗有关。唐朝初期山东临淄人善导在长安正式建立净土宗,并祝庐山慧远为初祖。善导还亲往庐山追寻遗踪,谨致礼敬。这样,慧远的“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之事则随之在北方流传开来。而后,把慧远建斋立“誓”一事也类比成建斋立“社”了。宋陈舜俞《庐山记社主远法师》:“凡百有二十三人,与师同xiu净土之社。”(25)
  2.“虎溪三笑”故事
慧远在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以寺前虎溪为界。相传有一次,慧远送陶渊明、陆修静,边走边谈,十分投机。无意中过了虎溪,老虎就大吼起来。三人相向而笑,世人传为趣谈,称为“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故事不见于东晋、南朝和初唐的古籍中,它可能是盛唐时人杜撰的。诗圣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中已引用该故事,诗云:“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虎溪今犹在,只是常年少水。溪上有一石砌拱桥,是咸丰年间兵巡道蔡协吉重修。桥旁有一石碑,碑上有“虎溪”二字。
“虎溪三笑”故事没能进入《庐山远公话》中,原因同上。
综上,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是唐代民间艺人出于宣传佛教的需要,以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的生平事迹和上生兜率传说为基础,合并了隋代京师净影 寺慧远撰写《涅槃疏》(十卷)一事而创作出来的庐山远公故事。
注释:
①本文所依为王重民等校录《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②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193页,中华书局,1984年8月。
③《敦煌文学论文集》45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
④ (22)《大藏经》2036号270页,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昭和57年2月15日(后同)。
⑤《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661页。
⑥《高僧传》211页,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后同)。
⑦《高僧传》212页。
⑧转引自《庐山志》383页,毛德琦重订,九江庐山区文史委员会等印,1991年5月。
⑨ (14) (25)《大藏经》2095号1039页。
⑩ (15) (18)《大藏经》1973号320页。
(11)《庐山的传说》105、10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
(12) (23)《大藏经》2145号109页。
(13) (26)《高僧传》212页。
(17)《四库全书异苑》卷五,1042册。
(19)《大藏经弘明集》2102号31页。
(20)《高僧传竺法汰传》193页。
(21)《大藏经》2060号489、491页。
(24)《高僧传》214页。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乐逊

    中国国学网...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