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被擒谈粟裕:非常敬佩他的战略战术(3)

时间: 2011-08-24 18:04    来源:《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    张雄文     点击:
  苏荣知道他的意思,当然不肯借,继续找话闲聊,问他的头是怎么伤的。   杜聿明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军人就是这样。苏荣却说,用石头砸自己的头,算得上军人吗?   杜聿明无言以对,沉默一阵忽然感叹说,这次失败得这样惨,没有想到。   他似乎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率领“校长”最精锐的黄埔嫡系30万人马,远胜当初在东北的兵力,结局竟至如此不堪。   此前不久,从未与关内中共部队交过手的他,在北平对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说:“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即将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   但在东北战场,就杜聿明个人而言,却并非失败者。   1945年10月25日开始,荣任东北保安司令官的杜聿明意气风发,率几个军不到10万人便势如破竹,连克山海关、四平、本溪、长春。到第二年6月,他已占领东北大片土地,迫使林彪“千里大撤退”,一直退过了松花江。   随后,因长城以内全面开打,蒋介石的兵力捉襟见肘,原打算调往东北的许多部队被关内战场死死拖住了,林彪才缓过一口气,“获得了极为宝贵的4个月的休养生息时间。”   杜聿明主动停下攻势,兵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林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杜聿明的总兵力少于东北民主联军,但依然能保持强劲的攻势,损失也比林彪要小。   1947年5月至6月的四平之战,他更是大出风头。不仅部将陈明仁以少击多,守住了四平重镇,当杜聿明亲率大军前往解围时,还迫使林彪再次仓惶而撤,重获“四平大捷”。   直到这年7月8日,他因病离开东北,由黄埔老师陈诚接替他的军事指挥之责后,蒋介石的军队在东北战场才逐渐不可收拾。   辽沈战役后期的1948年10月,杜聿明从徐州被蒋介石召唤到东北,部署东北国民党军残部撤离。   他面对林彪“举袖为云,挥汗如雨”的百万大军,从容调度,以弱势兵力两次运用声东击西的谋略,成功地解救出营口与葫芦岛国民党军5万余人,其中阙汉骞的54军等部还被雪中送炭,及时转运到淮海战场的蚌埠前线。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的淮海战场,拥有30万劲旅的他,却似乎江郎才尽,再也不能有丝毫建树,堪为寸功未立。   他先是救不了近在咫尺的黄百韬,随后南北对进又打不通徐蚌线,最后声东击西的徐州撤退也被识破,竟至被只有东北野战军一半兵力的华东野战军包围,攻不动,守不住,全军覆没,连自己也做了阶下囚。   或许到此时,杜聿明才感觉到关内共军的威力和统帅的战略战术了。   60年以后,已到垂暮之年的苏荣,对杜聿明当时的感叹还记忆犹新。他也回忆了自己当时的回答,和杜聿明谈到了中共胜利的许多原因。   其中,他谈到了杜聿明一直以为无足轻重,署名常常居于陈毅之后的粟裕。苏荣说:“你们还有一条也是致命的,那就是碰到了粟裕。”   直到此时,杜聿明才明白华东野战军的指挥者其实是粟裕,他说:“我对粟裕早有耳闻,也研究过,只是没有交过手。”   这种“耳闻”,当然是和胡琏一样,也以为不过是“陈毅以次”与陈士榘、许世友、王必成、叶飞等人并列的普通“共军指挥官”而已,而非陈士榘等人的上级与华东野战军的实际军事统帅。   如此“耳闻”,“研究”起来自然不得要领。不能知己知彼,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苏荣介绍粟裕后,杜聿明终于折服,说:“这次交手后我们败得很惨,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苏荣还介绍说,这次战役,你们完全按照粟裕的谋划进行。   杜聿明表示认同,说:“粟裕指挥灵活,有远见。粟裕的战略战术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他领先一步,抢先在我们前面,等到我们想到的时候已来不及并已经被包围了,这次突围也是这样的。”   两人交谈良久。   杜聿明又听苏荣说到即使是战犯,也仍然能受到优待,并且陶勇司令员的“六菜一汤”就是优待表现之一后,他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人也开始活跃了。   苏荣后来回忆,此时,杜聿明主动总结了战役中自己的失误。   杜聿明说:“我们原先预计突围的方向,均被贵军堵死。最后我们反复考虑分析,西南萧县和永城方向,贵军还来不及围堵,因此决定提前突围。”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是粟裕将军有意布下的一个袋口,让我们往里钻,我却没有考虑到,真是让我遗憾终生,这也是造成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实,杜聿明还有一点没想到,粟裕为此也抓破了脑袋,担着违背毛泽东军令的“血海般干系”。   苏、杜两人越谈越投机。   杜聿明原本收到粟裕劝降信时,就有“如能保全两兵团部队的话,也可以同意”的心思,只因邱清泉反对而作罢。如今一通百通,再也没有寻死觅活的想法了。   随后,杜聿明被苏荣带上两辆分别坐着10名荷枪实弹士兵的吉普车,解送到华野司令部。专门负责收容国民党重要战俘的华野司令部参谋处第四科开出了一张收条:   收到战犯杜聿明一名   此据   11日10时 参四科(盖章)   撰写与收下收据的人早已作古,但这张轻如柳叶的收据至今保存在档案馆,成为历史的见证。   粟裕与杜聿明这两位当世的名将终于见面时,交谈了些什么,已无从考证。但粟裕随后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讲话,以及后来断断续续谈到淮海战役时,对杜聿明也有一个看法。   他认为,杜聿明这位蒋介石的爱将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因此在印缅和东北战场出了不少风头。   粟裕说,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他在印缅作战时,有美国的供应,出过风头。在东北时,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供应。但这次被我们包围在永城地区,突不出,守不住,被我们全部歼灭。”   曹操与刘备当年青梅煮酒论英雄,粟裕与杜聿明虽然没有“青梅煮酒”的雅兴与机缘,但两人的“互评”,却也留给了历史一段佳话。 class=’page’> 3 下一页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