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京味戏剧?(2)

时间: 2011-05-13 18:08    来源:    解玺璋    光明日报        点击:

 

京味作家剧作家青黄不接

 

    说来说去,京味戏剧可以指望的剧作家,眼下也许只有何冀平、邹静之和郑天玮这三位,他们是目前可见范围之内有可能也有能力坚持京味戏剧创作的剧作家中有限的几位。应当承认,近年来,北京的戏剧创作还是相当活跃的,各类戏剧演出也很不少,但在这些演出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京味戏剧,甚至没有类似的苗头。这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在目前比较活跃的所谓60后之后的写作群体中,还没有或很少可以创作京味戏剧的作家。这一方面说明了所谓京味已经不是这个时代剧作者十分热衷的趣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成就一个京味戏剧作家是多么的难!

 

    这个问题又非京味戏剧所独有,实际上,京味文学同样面临着作者青黄不接的难题。老舍、汪曾祺不必说了,就连邓友梅、韩少华、苏叔阳、刘心武这一代人,也或者衰老或者故去或者转型了,而陈建功、郑万隆等,又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早已放弃了文学写作。远了不敢说,放眼近十余年的文学创作,写作者有过对于京味文学的贡献吗?我以为没有。王朔的写作曾被一些人命名为新京味,尽管如此,他也很久没有写过像样的作品了。我们看目前活跃在北京的作家这个群体的构成,就会明白,对于京味作家及京味作品的出现,是不能抱有太大希望的。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这样的作家也不是按照需求培养出来的。没有几十年在这个城市中的耳濡目染,恐怕谈不上对这座城市以及城市主人的了解,也很难成就为京味作家或剧作家。

 

    说到底,京味写作,不仅需要作家对于语言的一般性把握,更需要作家与这座城市缔结一种精神契约,需要作家与北京的文化认同。只有这样,作家才能从骨子里抓住北京人的精、气、神,才能赋予所谓北京话生命的质感。

 

京味并不是对北京话拙劣的模仿

 

    作为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一种补充,我们看到,近些年来,包括风味小吃、年节风俗、老字号、老玩艺儿在内的所谓北京传统文化,正在复活,而“申遗”所带来的利益诱惑,更使得所谓传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直以来京味文化复兴的热中之热。这在有着深厚的宫廷文化、贵族文化、士大夫文化以及市井文化的北京倒也并非难事。北京人的优雅趣味和文化消费心态,本来就是京味文化的一部分。这不仅表现为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也直接体现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但由于这一切越来越明显的商业目的和政治企图,它们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却渐行渐远,甚至京腔京韵也日益沦为一种表情夸张的炫耀,而京味写作则更多地成了对老北京说话腔调的拙劣的模仿。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