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必报赶尽杀绝的嘉靖帝

时间: 2011-08-24 18:29    来源:《大明嘉靖往事》    方志远     点击:
嘉靖帝画像   通过三年的不懈斗争,特别是通过迫使杨廷和退休、通过用暴力惩治在左顺门请愿的官员,18岁的嘉靖皇帝终于给父亲争到了一个他认为应该得到的尊号,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   按理说,接下来他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的事情上。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埋头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清理他个人的恩恩怨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的文化词典中,对于任何问题的解释,几乎都是相互矛盾的。当然,也可以说都是带有辩证性的。比如,既说“量小非君子”,又说“无毒不丈夫”,既说君子“以德报怨”,又说大丈夫“恩怨分明”。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个人的恩怨?是豁达大度、还是小肚鸡肠,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这就是一对矛盾。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理念上的矛盾,导致了一切决定都是因时因地而异,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现在,嘉靖皇帝站在自己立场上,开始以恩报恩、以怨报怨了。   先说他的报恩。   在杨廷和的高压之下,张璁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为皇帝说话的,可以说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对于这样一个两肋插刀、鼎力相助的朋友和臣子,嘉靖皇帝当然是第一个需要报答的。嘉靖三年四月,也就是杨廷和退休之后不久、左顺门事件发生前夕,虽然张璁还只是一个三年前才中进士的南京刑部主事,正六品官,嘉靖皇帝却破格任命他为翰林院学士。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翰林院学士。在明朝,翰林院学士虽然只是正五品的中级官员,却是一个十分“清要”的位置,他可以陪皇帝读书、可以给皇帝讲学、可以有许多的机会接触皇帝,这层关系一建立,只要不使皇帝讨厌,下一步就可以出任礼部左侍郎,并具备入阁为大学士的资格了。   事情就是这样不可理解。六年前,当张璁在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精通相术的友人预言他三年后中进士、又三年“骤贵”。张璁由赋闲的南京刑部主事,一步即为“清要”的翰林院学士,完全可以说得上是“骤贵”。那么,到底是友人的预言或鼓励成为一种暗示,使得张璁敢于义无反顾地和强大的杨廷和等大臣作斗争,还是因为张璁和嘉靖皇帝一样的误打误撞,让友人的预言或鼓励成为现实呢?这永远是个史无定论的“哥德巴赫猜想”。   对于当时的官员们来说,翰林院学士的分量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嘉靖皇帝一任命张璁为翰林院学士,立即便引起了轰动。有一批翰林院的官员认为,与张璁同事,是毕生的耻辱。他们向皇帝打报告,要求皇帝收回这个任命,否则,他们就辞职,或者请求调离翰林院。理由是:翰林院这样的高贵衙门,只能由高贵的人在这里任职,他张璁是什么人?考八次才弄一个进士,有什么学问?特别是,历任翰林院学士都是饱学持重之士,哪里容得了张璁这种“势利小人”?听到张璁进京的消息,一些激进的翰林院官员甚至四处拦截,准备把他活活打死。张璁连续几天躲在友人家中,不敢露面,更不敢去翰林院“上班”,其狼狈也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这些反对都是徒劳的。在嘉靖皇帝强硬的态度面前,反对者或者乖乖地收起辞职报告、老老实实回去上班,或者是卷起铺盖自己走人。嘉靖皇帝的态度很明确:你们谁敢示威,我先炒了谁的鱿鱼。要知道,等着这个位置的人正在排着长队呢!所以,大凡在官场上混的,都不要轻言辞职。你以为你是老几呀?何况,你辞职不是炒上司的鱿鱼吗?这个权力你是不能用的,得留给上司。   不仅如此,张璁的好运并没有到此完结。左顺门事件之后不久,嘉靖皇帝继续对他进行提拔。但并没有按常规提升为礼部侍郎,而是提升为兵部侍郎。到嘉靖六年冬,又从兵部侍郎提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   这个时候,距离张璁中进士才六年半的时间。在这六年半的时间里,张璁在官场上走过了无数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路。如果按照正常升迁,像张璁这种年近半百的老进士,此时充其量也就在一个贫瘠的地方做知县、知州,或者正在收拾行囊,去某个王府做长史,就像当年兴王府的长史袁宗皋那样。   我们可以断定,对于张璁的这样不合常规的提拔,完全是嘉靖皇帝个人的主意。因为按照这个时候明朝的制度和惯例,一个南京的刑部主事是完全不可能到北京直接做翰林院学士的,而翰林院学士也同样是没有可能直接做兵部侍郎的,当然,兵部侍郎也没有直接转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道理。   但是,嘉靖皇帝虽然不懂得这些规矩、不懂得这些“组织程序”,却完全有权力左右官员的命运。特别是在左顺门事件之后,任凭他怎么瞎弄、怎么折腾,也没人反对。有人是不敢反对,有人是不屑反对,懒得和他理论。更何况,你反对也没用。人们都看到了,这个皇帝连杨廷和的话都不听,你算什么?你玩得过他吗?   不仅仅是一个张璁得到火箭式提拔,凡是响应张璁的号召,在张璁之后站出来支持嘉靖皇帝议礼的官员,也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其中有两个还步张璁的后尘,做了大学士。   当然,这一系列的提拔和重用,看上去是嘉靖皇帝在报恩,在报德,实际上却是最高决策层的一次重新洗牌。是新皇帝以报德报恩的方式培植自己的亲信,构建起嘉靖朝的决策和行政班子。   当然,张璁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嘉靖皇帝的信任。在杨廷和退休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真正能够帮助嘉靖皇帝解决一些重大国家事务的,还恰恰是这个义无反顾地帮助他渡过“大礼议”难关的张璁。这个被反对派称为势利小人、视为恶魔般的张璁,在明朝著名学者王世贞的笔下却是另外一番风采:张璁从小就与众不同,有主意,有气魄,而且容貌秀伟、读书刻苦,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有精深研究,所以后来能够在“大礼议”中一展才学。《明史》则说他“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物。明朝中期的一些积重难返的事情,如权贵们侵占民田,宦官们到各地镇守等,都在张璁主持朝政时被革除。张璁和杨廷和在“大礼议”中是对手,却进行了一场革除正德时期“积弊”的接力。   而且,张璁还“持身特廉”、痛恨贪赃枉法,是个大清官。在他主政的时候,竟然“苞苴路绝”。   报德报恩的同时,嘉靖皇帝更念念不忘的是报怨,是报复。如果说报恩的过程是培植势力的过程,那么,报怨的过程则是铲除异己的过程。   重点报复的自然是杨廷和、杨廷和的家人,以及杨廷和父子的支持者。   因为杨廷和的决策,朱厚熜做了皇帝。所以嘉靖皇帝即位后一直对杨廷和客客气气。事实上,除了有关皇帝的家事即“大礼议”之外,两人对于国事并无太多政见上的矛盾。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杨廷和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才使得嘉靖皇帝即位的最初几年政通人和,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使嘉靖时代成为一个走向繁荣的时代,嘉靖皇帝自己在若干年后也还念叨他的好处。   但是,能够让嘉靖皇帝感到委屈、乃至感到屈辱的,也正是这个杨廷和。因为杨廷和固执地要求他称伯父为父亲、称父亲为叔父,嘉靖皇帝认为这是一生之中的奇耻大辱。杨廷和退休之后,他儿子杨慎竟然领头抵制张璁进翰林院,后来更领头大闹左顺门,俨然成了反对派的新领袖。所以,嘉靖皇帝决定先拿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开刀。   这位杨慎是正德六年的状元,中状元时才24岁,后来更成为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人。左顺门请愿事件之后,杨慎先是被押赴午门外,和一百多个官员一道接受廷杖,那一次死了16人。接着由于有人告密,说是他领头闹事,于是又和另外6人再一次被押赴午门,再一次受到廷杖,又有1人当场被杖毙。   我们多次说到的这个廷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创举,后来成了常刑。不需要任何法律程序,只要皇帝一道谕旨,便由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校尉行刑。有人记载了施廷杖时的场面:受刑者被绳索绑住双腕,身穿囚服,押至午门外,趴在石板上。司礼监监刑太监手捧诏旨端坐,喝声“用刑”,侍立在两旁的锦衣卫校尉便轮流上前,用大棍猛击受刑者的臀部,左右站立的校尉喝声雷动。场面令人毛骨悚然,午门外也因此常常血迹斑斑。 class=’page’> 上一页 1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