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之儒道释

时间: 2006-09-20 15:41    来源:         点击:
初唐之时,李渊因歧晖资助有功,及王致远言"奉老君之旨…预告受命之符"等道士神化其"天命"之功;并且唐初门阀士族之传统势力仍十分之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李唐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乃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的关系,即尊老子叙为始祖,宣称自己为“神仙苗裔”。而其时道士也为李氏王朝大肆渲染和赞赏,使唐代的建立乃是“奉天承运”。武德八年,高祖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明确规定道教在佛教之上,制定了有唐一代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而据史书所载,李渊对于儒家之好感并不亚于道教,是以开唐之始,便下令恢复学校,置国子、太学、四门生,合三百余员,郡县学亦各置生员,武德二年(619)下诏:""肤君临区宇,兴化崇儒,永言先达,情深昭嗣。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考所闻,当加爵土"而其时太史令傅奕以传统儒家的立场出发,于武德七年(624),上《请除去释教》疏中说:"佛在西域,言妖路运;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思不存,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途,谬张六道,恐吓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矫诈,乃追既往之罪,虚规将来之福;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其有造作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门诵佛经,昼夜忘疲,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天,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描,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广显而易见。"李渊于武德九年便下令“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为由,下诏沙汰僧尼道士。历数佛教徒的种种罪恶,对道教徒则轻描淡写笼统谓之“驰驱世务,尤乖宗旨”;最后规定:“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此举表面对佛道两教都进行沙汰,然而当时佛教徒和寺院的数量远较道徒及道观多,实际上是打击佛教,扶持道教。唐初的佛教徒及寺院之多,实和隋朝的崇佛政策有关,而隋未唐初战乱之时,百姓纷纷进入寺院躲避战乱,也形成此原因。唐初统治者并非意欲彻底打击佛教,三教并用为意识形态实有利于唐的统治,而打击佛道虽然有利于儒家的发展,但对统治者来说则是不利,所以此诏令仅两月之余。而当时下诏,并非全因太史令傅奕的上书,实是由于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以及寺院内部的混乱等,所以不能不对佛教的发展加以遏制。当时儒佛的冲突甚是激烈,傅奕的上书,也引起中书令及佛教徒等的反对,佛教徒明概于《决对傅奕度佛僧事》中说:"释迦悯斯涂炭,哀其沈溺,陈经敦劝善以诱贤,制戒律禁恶以惩罪,皆令息妄归真,还源返本。"佛教不仅是为了治天下而产生,而且其功能也并不比儒学差,"比手中原之地,上古之初,世朴时淳,书契未作,民浇俗伪,典籍方兴。故周公不出于上皇,孔子唯生于下代,制礼作乐,导俗训民,致治兴风,匡时救弊,皆欲令止浇息竞,返素还淳,出于释迦,其揆一也。"反对排佛之事。并当时由于崇道而规定道士于僧尼之前,也引来佛道两教的冲突,但由于唐皇室始终支持道教,佛教在当时是次于下风。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