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琮、钺、璧等玉器的功能、传播以及衰落诸问题的探讨(提要)

时间: 2008-01-18 16: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 2002总第四期    吴汝祚     点击:

良渚文化琮、钺、璧等玉器的功能、传播

以及衰落诸问题的探讨(提要)

吴汝祚

     史前时期的玉器,以良渚文化大墓中出土的器类多,造型优美,制作精致,引入注目。其中大型的琮、钺、璧等玉器,更为突出。引起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在《初论太湖地区文明的产生》一文中对这些玉器进行过初步探讨。在此不再赘述,而要探讨的是琮、钺上雕琢的神像形纹。目前的考古资料,仅见于反山M12墓中出土。琮,具有一般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这件玉琮,体大而重,有的学者称它为“琮王”。所以,具有雕琢完整神像形纹的琮、钺,绝不是一般氏族贵族所能享有,当是高于一般氏族贵族的王者所有。这M12的墓主人,应是良渚文化这个早期国家的王。这墓可能是早期的“陵”。

    玉璧一般为素面,少数有刻符。刻符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长方框的上部两侧各有三个台阶,在这台阶的顶部有的有一只鸟,在长方框内,有形态略有近似或不相同的刻符,这种刻符,在传世的玉琮上也有少量发现。笔者认为这长方框应是祭坛的象征,鸟是氏族图腾崇拜的象征物。以表示这祭坛是属这个氏族的图腾。这类有刻符的传世玉璧,直到1989年浙江余杭安溪百献山发现一件有刻符的玉璧,这才明确了是出于良渚文化的大墓,但仍不知大墓的具体内涵。因此,我们只能推测有刻符玉璧随葬的墓,其主人的社会地位可能是次于前者(反山M12)的一种表现形式。

     良渚文化的玉器,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有神灵性的。为了确保玉器的神圣性,神秘性,就不能人人都能占有,只能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一部分人垄断。这垄断,包括玉材的开凿、运输、加工制作和使用者都要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成为礼制。所以,玉器的向外传播,不可能与陶器、石器那样的可以广为传播,只能局限于各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上层人士中有同一信仰的人,才有得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陶器、石器向外传播的获得者,拿回去就可以使用;而玉器的传播,尤其是琮一类的巫术用器,首先要明了刻纹的意义,使用时的礼仪程序,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琮等玉器的较大范围的传播,也反映神权统治思想的传播,文明思潮的传播,促使距今5030年前后,基本上同步进入古代文明社会。

     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怎样衰落的呢?有的学者更进一步认为它消失了。对这个问题值得再探讨,因为良渚文化的后继者马桥文化中,有石犁、斜柄刀等,都是继承良渚文化的;陶器中有良渚文化因素的也不少,值得注意。至于良渚文化的衰落,已有较多的学者提出很好的意见。笔者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原成为中心地区的形成,影响了良渚文化的由盛而衰。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