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

时间: 2008-01-18 16:42    来源:    赵世超     点击:

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

赵世超

  古籍中言及炎帝的材料很多,我以为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国语。晋语》。该篇文字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少典与有娇氏应为互通婚姻的两个氏族,“生”字也非指“亲所产”。但由此至少可以断定,黄帝、炎帝族都是由少典、有娇两氏族分化出来的,不过,后来各自独立发展,又活动于不同的地区,便形成了不同的德。   德是什么?《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谓之德”,《韩非子。解老》曰:“德者所以建生也。”这些解释都颇为古拙,德之初义便是生,指种的蕃衍,也可以引中为族群的性质。黄、炎虽与少典、有娇两氏有渊源关系,但一个蕃衍生息于姬水流域,一个蕃衍生息于姜水流域,久之,族群的性质便自然有了差异。   “同姓(生)则同德”,同德之人同风同俗,具有为大家一致认可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太上以德抚民”,就是说远占时期的酋长们依靠传统习俗来维持内部的秩序,进而保证了族群的健康发展。相反,“异姓(生)则异德”,对不同族群的人不能用同一种习俗来治理,但他们却可以通婚,并往往借婚姻关系相互结为联盟。在《诗经》等占籍里,周祖后稷的母亲叫姜螈,古公直父的妻子是姜女,帮周武王打天下的又是姜太公,可见姬姜耳婚互助的传统源远流长。《国语。晋语》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韦昭读“济”为“挤”,释为灭,我们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国浯。晋语》所记为司空季子劝公子重耳为婚于秦之语,他举出黄帝、炎帝是要说明异性结亲的好处,因而“用师相济”也应依字之本义理解为互相救援。若依韦注,异姓相婚还有什么好处可言呢?至于黄、炎曾战于阪泉之野,则应是野蛮晚期阶段战争范围扩大的结果,联盟一度解体,并不能否定姬姜两族长期保有联盟的关系。   那么,黄帝、炎帝两个互婚的同盟部落最初活动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且看《水经注。渭水》条下的一段记载。郦道元说:一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据此,则岐水流过姜氏城后的一段便叫姜水。岐水在岐山的南面,当今陕西岐山县之东,就是地图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若谓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便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想必不致有错。在该地区内,多有关于姜族的传说及遗迹,近年,扶风刘家等处又发现了以洞室墓为其主要特征的所谓姜戎墓葬,这自然又为我们的推测提供了佐证。”至于黄帝族发祥的姬水,我们虽不能确指其所在,但有几条线索是很值得注意的。《诗经》明谓姬姓的周弃就住在有邰,邰地传统认为是在武功,后来,自公刘到古公宜父,他们又长期活动于关中盆地北部边缘的豳地。姬姓的始祖黄帝死葬桥山,桥山,近代的书全说是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又黄帝的传说多与空同一名相关,如《庄子。在宥篇》载黄帝见广成子于空同之上,《史记。五帝本纪》说: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陇,登空同”。《新唐书。地理志》原州平高原下有崆峒山,当即此地。平高在今甘肃镇原县境内,距离陕西省界不远。《水经注。渭水》条引南安姚瞻的说法,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邙城东七十里轩辕谷”,黄帝号轩辕氏,由此也足以使人产生把轩辕谷水同姬水联系起来的猜想。综合诸种线索,我们不妨确定黄帝族起源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因为离炎帝族的居处并不太远,所以便互婚互助,用师相济,结为联盟,到古公■父率领姬姓族人至于岐下,两族的联系更进一步加强。武王伐商,有姜尚为其筹划,牧誓八国中含有羌人,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也以姜姓最多,都应视作姬姜同盟闩益发展的表现。黄帝、炎帝的事迹原本并不复杂,但自战国以后,却不断发生变化,终于扑朔迷离起来。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