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杂”且“多”的传统(2)

时间: 2011-02-27 02:29    来源:    葛兆光    光明日报        点击:

 

  文化如此,民族亦如此。现在的人对汉、唐有无限自豪,不过,汉唐之间恰恰是民族混融而成就的时代。“三十六国九十九姓”随着魏南迁便成了“河南之民”,随北周到关中便成了“京兆人”,那时的首都人好多就是“胡种”。说来也无奈,古代经典里面虽然一再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老祖宗们原本觉得,中国和“夷、蛮、戎、狄”,最好井水不犯河水。可是,事实上“中国”仍是“杂种”天下。以唐代为例,不要说李白“生于西域”,就连刘禹锡也是匈奴裔,元稹是鲜卑后裔,更不要说当皇上的李家了,身世本来混沌,就算他们“仅就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但经过通婚血缘已经杂糅胡汉,所以陈寅恪说他们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就是一直害怕以夷变夏,担心“被发左衽”的孔子,在蒙元和清朝也曾经被塑成“薙发左衽”的蛮夷模样,看到这一现象的朝鲜人大惊,说这是“斯文之厄会”。可是事情好像没有那么严重,一直到现在,孔子还是华衮峨冠,照样坐在大成殿里享受祭拜。

 

  我曾经写过一篇“复数的传统”,说我们得认清文化传统既杂且多。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变迁和族群融合,中国绝不是“滥觞初起”时的“杯盏之水”,而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大河。其实,就连居于海中的日本,大潮来后,也都一面和服、鸟居、萨西米,神道婚礼加佛教葬俗,一面西服比西服还西服,拿了西洋词就上片假名。当然,他们也许在祖先时代就把中国的律令制国家、汉字、佛教和儒家学说统统学了个十成十,所以“杂”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信誓旦旦地要“用一亿日元保卫日本贞操”那种焦虑,现在已经成为笑谈。加藤周一《杂种文化》一书,副标题是“对日本文化小小的希望”,他不忌讳出身“杂”,反而寄希望于以“杂”取胜。

 

  那么中国呢?有人说,现在是崛起的时代了,大国崛起就要有“国学”,可一国之学怎么就只剩下了孔子之学?还有人叮嘱,素质教育就要鼓励熟读经典,但“经典”难道只剩下了儒家五经四书么?回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如果它被窄化为孔子和儒经一脉单传,你不觉得咱们的传统有点儿形单影只么?写到这里,抬头看窗外,一片云遮雾罩,据气象台说,明天上海又有一场雪,这个时候追忆历史,不知怎地,也像窗外风景一样,有一种穿不透的迷茫感觉。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