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图集

时间: 2010-03-24 13:14    来源:网络    点击:

查看原图

图说十八层地狱
  • 清明大概始于周代,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了。清明作为节日是在唐朝才形成的,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在汉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还有多重活动举行,流传至今。
  • 1、祭扫 祭扫坟墓一事,秦之前就已经存在,唐代特别盛行。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105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清明节现在成了人们祭扫墓地、追远怀人的重要节日
  •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 3、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鞦韆”,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
  • 4、放风筝 风筝,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清明人们最爱玩的游戏。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军救驾。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6、插柳戴柳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正如离枝的柳条,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也希望他到新的地方,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柳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而称之为“鬼怖木”,传说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正是柳条发芽时节,所以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