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车结构图

时间: 2010-03-26 23:57    来源:中国百科网    点击:

查看原图

古代三大阵法(八阵、撒星阵、鸳鸯阵)
  •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车马坑中,首次出土一辆商朝战车。坑中南端并排着器具、马骨,车内外分布着 3套兵器。从出土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墓中的战车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此图为商朝战车结构图
  •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 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长13.5厘米,总长度达 53.5厘米。此图为西周战车复原图。
  •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轮轴是战车的关键部位,装于轮轴部位的车器主要有:长毂饰、、、、饰、饰、轴饰、辖等8种。其中、、合为一组,用以保护车毂。毂是轮轴穿合部,又是车轮栽辐之处,承重量大,所以此组车器是毂饰的核心部件。的外形为圆管状,的外形如短的截管, 的外形如中空的截锥体。装配时每一车毂两、两、两, 共六器分为两组,由车毂的内外两侧分别套入车轴(图3)。此外,还有将、、合铸为一的,即长毂饰。由于战车的车毂较长,作战时与敌车接舆近战,必须先行“错毂”,、、(或长毂饰)的作用就是保护车毂在“错毂”时不致被碰折。此外还要在轴端加上饰。
  •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饰,其长度在 8~10厘米之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状车,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可知,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 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 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饰加以紧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