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名著“戏说”“鬼说”“胡说”是亵渎

时间: 2011-08-31 11:36    来源:文汇报         点击:
马以鑫 
  夏衍说过,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经典,那么,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忠实于原著,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动,也不该越位以致损伤原著的主题思想和独特风格。文学名著当然可以改编,而且可以有一代代人的改编,但首先要有敬畏心。戏说胡编乱改,是对名著的根本性伤害,是一种亵渎
  新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刚在几家电视台播放,便引来大量“拍砖”,对其中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几个女性人物的“重新诠释”,对偏离于原著的情节改动,质疑颇多;观众还揭出了为数不少的“穿帮”镜头,以及“关公战秦琼”式的乱引诗词。
  所有的质疑,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改编文学名著,有没有敬畏之心。 
  名著改编影视剧有三种模式
  从电影问世,严格地讲,是从故事片问世起,就有了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史载,西方第一部由文学作品改编的故事片是1902年法国的《月球旅行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拍摄于1905年,当时还是黑白、无声片,拍的是一出京戏《定军山》,虽然影片并无剧本,但被摄入镜头的京戏《定军山》,其故事改编自《三国演义》。我们至今记忆犹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佳作中,不少是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理论家夏衍先生特别重视改编,写有《杂谈改编》、《漫谈改编》等专著,他更身体力行,改编了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等。上世纪80年代,银幕上有了更多的文学名著改编,包括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等;而随着电视普及,《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以及《围城》等等,相继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
  直到今天,美国好莱坞将近一半的故事片,都是文学作品的改编。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在《小说与电影》中将众多的改编概括为三种模式:“移植式”、“注释式”和“近似式”。通俗地讲,就是照搬、集中和接近。后来,又有人把电影改编归结为“忠实派”、“自由派”和“媒介派”。这两种概括大致相同,是影视剧改编的常用方法。
  可以挖掘作品的合理内核
  电影史上,黑泽明对《罗生门》的改编是一个话题。原先小说强调的主题是“人是不可信赖的”,而黑泽明质疑,对《罗生门》作了新的解释。夏衍在电影《祝福》中,也增加了祥林嫂万念俱灰用柴刀猛砍土地庙门槛的一连串动作。这样的改编,在文学界和电影界都有不同看法和争议。但不管怎么说,观众和读者对改编者良好的用心和严肃的态度还是认可的,那就是试图用今天的认识和眼光重新解读过去的作品,或者说挖掘以往作品的合理内核。也许,这就是上述3种模式中的“近似式”。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