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

时间: 2007-03-11 10:10    来源:    佚名     点击:
   一、夏代历史      1、概说      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实际就是依据唐、虞、夏的部落联盟时代的历史而传播下来的。这种联盟是以军事民主制为基础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随着军事力量的强大,家族私有制的发展就出现构成统治机构的王朝,夏王朝首先完成了这项历史演变。      夏民族的历史,无论从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或从文献资料记述中,都可得到坚实的证明。      现在可以认定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在河南偃师,古称西亳,为成汤所都。遗址的最下层是客省庄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是晚于仰韶,既有后岗又有齐家因素的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现已发现百处以上,只在河南境内即达四十余处;分布在伊洛二水间者相当密集,在河南的东、南、北及陕南各地很普遍,这同文献资料记述夏族历史活动范围也一致。 二里头文化共分四期,下面的两层即一、二期约在四千年前,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是由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      《国语·晋语》称阳人有"夏、商之嗣典",阳即阳樊,在河南黄河北岸济源县境沁水流域。《竹书纪年》称秦伐郑师曾于此筑城。夏文化在黄河南北一带曾有很大发展,因此《史记·周本纪》称这一带为"有夏之居"。武王灭殷后曾担心"未定天保"不能"依天室"而不暇寐。天保应是大城,即构筑一座大城以定之。天室即大室山、嵩山。本来这一带自洛汭到伊汭地势平坦,是"居易无固",无险可依,在军事布防上是要"依天室"以保障安全的。这是在"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全面审察形势之后才定下"无远天室"的决策。从这些地理环境的记述,都有助于对夏族活动空间的了解。      《淮南子》说夏鲧作三仞之城,《吕览》也有鲧作城的记述。近年阳城的城址也被考古工作者发现,认为是属于龙山文化晚期(详见1977年《文物》12期)。《孟子》称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纪年》也说禹居阳城,看来在战国时已有阳城。鲧亦称崇伯鲧,崇即嵩。《汉书·武帝纪》称武帝至嵩山,见夏后启母石。 有夏民族活动的遗迹与传说,还有:      《左传·昭公四年》谓"夏启有钧台之享",杜注:"阳翟有钧台陂",即今禹县。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称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帝皋是夏十五代王。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