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

时间: 2010-02-24 15:35    来源:光明日报    曾小五 曾建平     点击:

  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我国先秦时孔子“大同世界”和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的构想,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当然,由于生活环境、理论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他们所构想的“和谐社会”有着显著的差异。然而,假如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某种比较,却可以给出一个简单、明了但又极其重要的启示。

  孔子“大同世界”的构想在《礼记·礼运》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联系孔子的相关思想和这种关于“大同世界”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大同世界”是世间最普遍的规律——“大道”在社会上普遍遵循或广泛流行的结果。“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系辞传》)与此相似,这里所说的“大道”实际上就是“人伦道德”或“仁义”。其二,“大同世界”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内容之一的。这里的和谐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家庭(或家族)和谐”、“邦国和谐”和“天下和谐”。“亲其亲”、“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此为“家庭和谐”;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通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则得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邦国和谐”;把家庭和邦国和谐向他邦推广,就有了“天下为公”的“天下和谐”。

  我们可以结合孔子“仁爱论”的道德观把握其“大同世界”的构建思路。

  我们知道,孔子所提倡的宗法等级道德体系的核心或基础是宗族内部自然的伦理秩序。孔子的学生有子的一句话较好地表达了他的这种道德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不管“孝悌”被看作是“仁之根本”还是“行仁的根本”,都同样表达了“父子兄弟”这种血缘亲情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显然,在孔子那里,自然血缘关系的伦理化正是社会道德规范建立与践行的核心与基础。

  当然,仅仅赋予人类自然的血缘关系以伦理的价值,是不可能建立起适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家庭伦理还得通过一定的方式推演扩展为社会伦理。在孔子那里,这种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推演社会伦理的道德扩展方式有二:一是“恕道”,二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恕”即“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通过“恕道”可以建立“我”与“他”之间的道德关系。“能近取譬”实际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方式——他人可以譬之于自己,君臣可以譬之于父子,朋友也可以譬之于兄弟。这样,家庭道德推之于家族、社会组织、国家政府机构等,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便建立起来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社会道德秩序正是这样一种思路的产物。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