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人性善恶论的取向

时间: 2009-11-01 23:38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原文标题:殊途同归:孟子、荀子人性善恶论的目的取向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人性问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孟子主张人性善,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荀子主张人性恶,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人性思想虽然是对立的,但其目的取向却是一致的,即都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完善人自身。

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他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人身上的仁义礼智等,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而是本身固有的,只不过没有认真思考过罢了。他还指出“尧舜,性者也”。(《孟子·尽心上》)尧舜之所以能实行仁义,不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就是如此。荀子指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荀子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的。这是孟子和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一个共同点。

前提的一致并未导致结论的统一。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和荀子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孟子反对把人生而就有的食、色之本能当作人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荀子则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到的,因而不能作为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有生之本能、食、色之欲,人又有道德善行。道德善行等道德意识不是人先天就有的,而唯有先天就有的才是人的本性。

对于人性内容的不同回答,必然导致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孟子把人的仁义礼智看作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因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之性善也,由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正因为人具有仁义礼智之善端,所以人性才是善的。由于荀子把人先天生就的自然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因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为什么是恶的呢?“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此外,荀子还把人欲为善和人需要道德礼法的约束与规范作为人性恶的证据。在他看来,人缺什么就需要什么,人之所以追求善,就是因为人缺少善,就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果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道德礼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