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敏华:中秋节与“月下踏歌”

时间: 2010-09-25 14:27    来源:    翁敏华    文汇报        点击:

节日文化是全民性质、狂欢性质的。过节的时候,老百姓不应该只是看客、只是旁观者。节日文艺的核心不是专业演员表演歌舞、戏剧,而是像踏歌这样的群众活动。中国人自古就能歌善舞,复兴中华文化,恢复全民能歌善舞的特性也应是题中之义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来临。中央电视台近日发布消息:今年中秋之夜将在安徽芜湖搭建水上舞台举办晚会向全球直播;在上演歌曲、舞蹈、戏曲、杂技等等之后,要以场面浩大的“水上踏歌”压轴,与马头墙、砖木石雕、层楼叠院等中国元素相映,营造水天一色、天人合一的氛围。媒体的以上报道虽然语焉不详,但已让人颇为期待。笔者最近参与家乡浙江镇海的中秋活动策划,也把“月下踏歌”当做主打节目,真可谓不谋而合。

   

“月下踏歌”,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文艺

   

    中秋节起源于国人的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姻缘、青春、吉祥与歌舞之神;而“月下踏歌”,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文艺。晋代人十月十五踏歌,唐代人正月十五踏歌,宋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八月十五踏歌。宋代《宣和书谱》云:“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中秋拜月、踏歌都以妇人为主,但也不尽然,苏东坡也曾“起舞弄清影”来着。明代继承了这一习俗,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醘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昼。”可见当时,团圆宴、互赠月饼、踏歌,是中秋的三项主要节俗活动。

   

    “婆娑月影中”、“相持踏歌”、“联袂踏歌”,多么生动美好的形象描摹!令人如临其境,如闻歌踏之声。女人们都穿着漂亮的裙装,手手相持,裙袂相连,月影朦胧,身影婆娑……

   

    踏歌又称“踏谣”。因其多由女子参与,故当时有称“踏歌娘”、“踏谣娘”的。罗虬《比红儿》诗云:“楼上娇歌袅夜霜,近来休数踏歌娘。”古人踏歌还溢出节庆,用于其他场合,如庆祝收复失地、为人祝寿、朋友送行等,李白“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送我情”句便是明证。

数据统计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浩学历史网的价值判断。

历史人物

更多>>

  • 和熹邓皇后

    和熹邓皇后 -------------------------------------------------...

  • 明宗

    历史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

  • 商纣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

  • 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

  •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